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语文2003课标版《体验与探究“孔子与现代化”研讨会》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引入苏格拉底和孟德斯鸠的言论以及历代律法中对于亲属作证的法律条文探讨“情”与“法”的矛盾。
通过对儒家“亲亲相隐”的合理性的分析,理解儒家“家国同构”的亲情伦理。
教学难点:
理解韩非子和孔子对“直躬救父”截然不同的看法——“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
认识儒家“亲亲相隐”的合理性。
教学方法:问答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一个故事,三个问题。
问题一:如果一个人偷了东西,另一个人举报了他,那么这个举报的人的做法是正直的还是不正直的?
由此问题引入《论语·子路》中的“直躬救父”故事。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问题二:孔子对这个事情会怎么评价?
学生会有两种观点。引入孔子的看法:
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3.18)
问题三:孔子肯定儿子做法的理由是什么?
在《论语·子路》中,孔子认为父亲偷了羊,儿子为父亲隐瞒是正直的表现。为什么呢?按他的看法,直躬应该知情不报,父亲犯了偷羊的罪,作为儿子怎么能举报呢?你这不是将父亲推入火炕吗?这是最大的不孝。进一步说,这种隐瞒保护了亲情伦理秩序。
二、故事的另外两个版本:“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
版本一:楚有直躬者,其父窃羊而谒之上,上执而将诛之。直躬请代之。将诛矣,告吏曰:“父窃羊而谒之,不亦信乎?父诛而代之,不亦孝乎?信且孝而诛之,国将有不诛者乎?”荆王闻之,乃不诛也。孔子闻之曰:“异哉,直躬之为信也!一父而载取名焉。” (《吕氏春秋·仲冬纪》)
版本二: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 (《韩非子·五蠹》)
《论语·子路》里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里有了另外的版本:直躬请求代替父亲受刑,他对执法官员说:“我父亲偷了别人的羊,我将此事报告给大王,这不就是诚实不欺吗?父亲要被处死,我代他受刑,这不就是孝吗?像我这样既诚实又有孝行的人都要被处死,那么,我们国家还有谁不该被杀呢?”楚王听到这一番话,觉得有道理,于是赦免了直躬,没有杀他。这个故事里儿子既救了父亲,又赢得诚实与孝的声名,颇有点喜剧色彩。看似一个双赢的局面,但问题仍然存在——偷窃的行为并未得到惩罚。并且,这个儿子有钻空子的嫌疑。所以孔子批评说,这个儿子靠父亲窃取名声。
在《韩非子》里,这个故事的结局是儿子被杀掉了。令尹为什么要杀儿子?很有可能他认为直躬对君主虽算正直而对父亲却属不孝,结果不但父亲因为偷羊被判斩刑,连直躬也因为举报父亲犯了“不孝”之罪而遭受身首异处,这大概是连他自己在举报之前也异想不到的。但这个结果不重要,重要的的是韩非子的看法——令尹的做法错了,杀了儿子,就没人会向上级举报了!言外之意,儿子不该杀,他的举报行为有利于统治。所以法家的观点就清晰了,与儒家主张“亲亲相隐”相反,他们主张“大义灭亲”!
小组讨论:“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你认同哪种?
三、他山之石:如果这样的事发生在西方……
在柏拉图的《欧绪弗洛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苏格拉底在法院外面碰到了欧绪佛洛,后者正要去法庭控告自己的父亲杀了一个奴隶。欧绪佛洛认为自己控告父亲的杀人罪是正当的,而苏格拉底则对此存有疑义。他问欧绪佛洛,你是因为你父亲杀了家庭内部的人所以才去控告他的吗?欧绪弗洛说,我控告我父亲只是因为他杀了人,他犯了不虔敬的罪。任何犯了不虔敬罪的人,他都应该去控告他,而不管那人是不是他父亲。随后苏格拉底放了展开了“苏格拉底式”提问,让控告父亲杀人的欧绪佛洛无言以对,直接跑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