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8、方山子传》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课前研学内容
一、结合教材P28-29的注释及下面补充的注释,预习课文。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lǘ)里(乡里)之侠皆宗(尊崇)之。稍壮,折节(改变初衷,改变志向) 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不被赏识),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ān)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guān,帽子)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zhuó,穿,戴)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guān,帽子)之遗像(遗留下来的样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恰巧)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jué)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四面土墙)萧然(简陋),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借酒使性)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xié)二矢(shǐ),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奋力)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xiàn,通“现”,显现)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gòu)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二、了解本文相关背景。
1.课文第二段首句为“余谪居于黄”,指的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之事。
2.林语堂先生在其所著《苏东坡传》中,详细地记载了苏轼(时任凤翔签判)与方山子(陈慥)之父陈希亮(时任凤翔太守)共事时的故事,并简单地提及了苏轼与方山子的关系。相关选文如下:
? 苏东坡在凤翔那一段,发生了一件事,使他有点儿不光彩,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不愿提起。到那时为止,他和上司宋太守处得很融洽,宋太守与他家是世交。此后,来了一位新太守,情形就有了变化。新太守姓陈(编者注,姓名为陈希亮,字公弼),是武人出身,严厉刻板,面黑体壮,两眼炯炯有神。他与苏东坡同乡,认为他少年得意,颇把他看做暴发户。陈太守为官以来,颇负美誉。曾在长沙捕获一恶僧,此一僧人颇与权要交往,他仍将此僧交与有司法办,全境之人,无不惊异。又有一次,他捕获七十余男巫,这些男巫平素皆鱼肉乡民,他将他们强行遣返故乡,耕田为农。那时有些寺庙暗中干些邪污败德之事,他拆除了几座庙。据说他的兵卒奉命站定不动时,敌人的箭从天上稠密飞来,兵卒们仍然屹立不动。
现在苏东坡新来的上司却是这样的一个人。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向他俯首致敬,但是对苏东坡而言,我们都不难猜测,现在是两个不妥协通融的硬汉碰了面。二人之间遇有争论,便舌剑唇枪,恶语相加。苏东坡年少多才,有才自负的年轻人而要向外在的权威俯首拜服,实在难之又难。也许苏东坡感到最大的不快,是陈太守往往改动拟妥的上奏文稿。陈太守往往在苏东坡造访时不予接见,有时使他久候,久到是够让他睡个午觉的工夫,用以表示不悦之意。二人的龈龋不和,后来竟闹到陈太守向京师上公文,陈明苏东坡的抗命情形。
?苏东坡的报复机会不久到来。陈太守在太守公馆里建造了一座“凌虚台”,以便公务之暇,登台观望四野景物之胜。不知何故,陈太守吩咐苏东坡写一篇文字,预备刻在凌虚台的石碑上,作为兴建此台的纪念。这个诱惑对年轻多才的苏东坡,是欲拒不能了:他必得藉此机会来玩笑一番。作文章刻石留念,自然是为传之久远,必须庄重典雅,甚至富有诗情画意方为得体。显然是他不得直接攻击陈太守,但是知道向老头子放支玩笑的小箭,总无伤于人,亦无害于己。今天我们还可以读到那篇《凌虚台记》:台于南山之下……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
倘若苏东坡年龄再大些,文字之间的语调儿会更温和些,讽刺的箭也许隐藏得更巧妙些。这篇记叙文,本为庆祝而作,却在沉静中沉思其将来坍塌毁坏之状,并含有太守不知所住之城外有山之讽刺,在中国志记文中尚属罕见。但是陈太守这个老头子确实肚量够大,竟不以为什。这一次他对此文一字未予更动,照原作刻在石碑上。
?由此可见,陈太守为人心地并不坏。在二人分手之后,东坡也看出此种情形,因而有修好之举。成了名的作家常有的应酬,就是应子侄辈之请为其先人写墓志铭。墓志文字必须赞美亡故者,但多为陈词滥调,而且言不由衷,故无文学价值。写此等文字古人每称之为谄媚死者,但是此等事仍为作家极难避免之社交应酬。在这一方面,苏东坡自己应有极严格的规定,而且确实做到了。他绝不写一篇此种文章,即使王公贵人相求,也是不写。在他一生之中,他只写了七篇墓志铭,皆有特别的理由,他的确有话要说才写的。几年之后,他也为陈太守写了一篇(编者注:苏轼为陈太守写的并不是墓志铭,而是传,即《苏轼全集》中收录的《陈公弼传》一文)。除去他为司马光写的那篇之外,这篇算是最长的。因为东坡和那位陈太守,最后彼此都向对方十分敬仰。?陈太守的儿子陈糙,后来成了苏东坡毕生的友人……后来有人传言,说陈糙的父亲在他处做官之时曾有纳贿之事,被判处死刑。传闻是这样,苏东坡正要遭受贬谪之时,陈糙正隐居在黄州,苏东坡的仇人想起苏东坡当年与陈糙的父亲交恶,就把他贬谪到黄州来,好使陈糙对付苏东坡。也许陈糙要为父报仇,这样苏东坡的敌人就可以借刀杀人了。但是事实上,苏东坡与陈糙父亲之死毫无关系,陈糙反成了苏东坡谪居黄州期间最好的朋友。
3.《宋史》未单独给方山子(陈慥)立传,但其父陈希亮传后附有陈慥事迹,很简短,从行文中可推知其引用了苏轼《方山子传》的大部分内容。具体如下:
(陈希亮有)四子。忱,度支郎中。恪,滑州推官。恂,大理寺丞。慥字季常,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在岐下,尝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乃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轼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不取。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与世相闻,人莫识也。见其所着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遣像乎?”因谓之“方山子。”及苏轼谪黄,过岐亭,识之,人始知为慥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七》
三、请每位同学用电子书包在“互动讨论——《方山子传》研学资料”的主题下回复如下内容:
1.你读完《方山子传》后,对方山子最深刻的一点印象。(注:摘录相关原文即可)
2.你对《方山子传》内容最大的一点疑问。(注:不是字词句解释方面的疑问,要求用自己的话表述)
以上两点回复格式统一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