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22 故都的秋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2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本课是学生步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二篇散文,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散文,初步了解有关散文的基本常识,对散文有一定的感知能力。但他们对于写景抒情散文阅读鉴赏能力比较弱,因此本课从散文文体的基本特点出发,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本课情与景的关系,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的意境,培养学生把握文字和审美的能力。再者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所以学生学习起来仍有一定困难,所以课堂教学环节要由浅入深,以问题为主线,以对话为基础,采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以及师生和文本的充分对话,以此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实现课堂学习目标。四、教学重难点分析及解决措施

这篇写景抒情散文以神聚形,作者采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手法,选取了特殊的景象,描绘了故都的秋声、秋色和秋味,展现出一幅幅“清、静、悲凉”的画面,抒发了对北国之秋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深沉眷恋和悲凉落寞之情,体现出郁达夫浓重的主观色彩。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文章的“神”贯穿和统摄全文。本课教学首先通过诵读,感知他笔下秋和作者的情感的典型特点。课堂重点是分析作者的五幅秋景图,理解这一组画面的统一特点和色调。把握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然后探究作者的深沉情感: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手法和解读散文的方法。最后,启发学生感知文章的文化内涵:秋士精神和中国文人传统的伤春悲秋情怀。

教学重点:

1、赏析秋景,抓住景物特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培养鉴赏写景散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以及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五、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起止时间(’”- ’”)环节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媒体作用及分析 一、情境导入

0’00”- 1’50”诗意导入,进入情境用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秋天的壮丽绚烂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萧瑟凄凉引出《故都的秋》跟随老师一起吟诵诗句,感受两位不同文人笔下秋天的不同,对故都的秋形成思考展示课题“满含热泪悲画秋 —— 赏析《故都的秋》”

析:提示学生景与情的关系

一本对折的画册

—— 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2’30”- 6’50”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一)整体感知:

1、故都的秋是什么特点?文中那几段文字重点描绘故都的秋?

作者为什么来故都?

作者怎样表达对故都的情感?

梳理结构

问题1:学生共同总结概括“清、静、悲凉”

定位绘秋段落3-11段。

问题2:学生共同找出文章第一段对应语句“我的不远千里,要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问题3:

学生定位最后一段;同时请一位学生找出对比段落,谈谈对比的作用1、整体感知的三个问题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三个维度来整体感知课文;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总结梳理全文结构:

思秋(对比)[1-2] 绘秋+议秋 [3-12] 恋秋(对比)[13-14]

析:给学生提供快速解读文本的三个维度。师在此基础上展示课件思秋、绘秋、恋秋,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半瓣花上说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