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2《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对了, 他就是写出了不朽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所以这节课真正的标题应叫着“似曾相识晏殊才”

二、走近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进贤文港沙河村(现称晏殊村)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特别说明:进贤县,现属江西省南昌地区。在现行的一些书籍中,涉及到晏殊的介绍,都是称晏殊为江西临川人,而不是江西南昌人,这是因为进贤县在1968年至1983年期间划归抚州地区(即临川)所属,1983年9月30日之后才划归南昌地区所属。其实晏殊按现在的地区划分应称为江西南昌人。)

三、晏殊轶事

我们这节课既然叫着似曾相识晏殊才,当然重点要谈的是晏殊的才华。讲到晏殊的才华,我想从一桩晏殊轶事谈起。这个故事发生在晏殊五岁之时。

晏殊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种田老俵,不会巴结也不愿意巴结官府。从前催粮有催粮官,因为晏家没有给催粮官送礼,就要拿晏家开刀。催粮官到县衙报告,诬陷晏殊的父亲抗粮不交,如果不抓起来问罪,这一带的官粮就很难收缴。知县一听火了,马上派两个差役去捉晏殊的父亲。

好心的朋友告诉晏殊的父亲说:“因为你得罪了催粮官,催粮官把你告到县里,这几天有公差来捉你,你全家必须躲走为好。”晏殊的父亲听到消息后,就和全家躲了起来。唯独晏殊在书院读书,认为只有五岁没关系,就没有把晏殊带走。

催粮官带着公差到晏殊家里,扑了一个空。当午的时候,晏殊放学回来了。催粮官告诉公差说:“这是他的儿子,他的父母躲掉了,我们把这个小的捉走,他父母必然会回来。”于是公差就把晏殊抓到了县衙。

听说捉到抗拒交粮的罪犯,县官忙命击鼓升堂。咚咚堂鼓响,官吏两边排,县官上堂了,县官坐在堂上一看押进来的是一个小孩,没拍惊堂木。晏殊看到县官毕恭毕敬下一个跪,说:“老爷在上,小童参拜,不知老爷抓小童有何见教。”县官一听,哎,这个小孩很懂礼貌,称我为老爷,就没那么生气了,县官说:“小孩,听你说话挺懂礼节的,你念过书吗?”晏殊说道:“老爷,小童五岁,正在书院念书。”“你在念书,你会作诗吗?”晏殊说道:“粗粗几句,略微可以。”县官兴趣来了,又说:“那本县命你当场赋诗一首,如何?”晏殊说:“请老爷命题。”县官说:“以衙门前的塔与松为题。赋七言绝句一首。”只见小晏殊双眸一转,来回走了十几步:“:有了,小童就此献丑。”接着一句一句的念到:“白塔苍松古道西,塔高松小不能齐,谁人莫笑松树小,他日松高塔更低。”县官听后一惊,果然出手不凡,不仅对仗工整,而且蕴意深刻。晏殊把县官比白塔,自己比小松树。塔定了位,但松树会长,人们不要笑话小松树很小,以后松树会长,等松树长大了,白塔自然而然就低了。县官听后和颜悦色地说:“题得好,题得好。”

之后不仅派人把晏殊送回了家,并且免去了晏殊家的官粮。这就叫着晏殊五岁吟诗免官粮。

四、词作欣赏

听了这个故事也许有人要说了,才华早露不一定是好事啊,很可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不一定,不是每位神童都会变成方仲永的,成人后泯灭于众人矣。晏殊小时了了,大时更佳。这节课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晏殊成年后的作品,进一步了解晏殊之才。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们按照一读二品三回味的顺序来鉴赏这首诗歌。

一读

生默读/生个别朗读/师范读/生齐读

二品

很明显,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以及离别后的伤痛。作为一名婉约派词人,晏殊的词也多见伤离怀远之作,这首颇负盛名的作品不仅具有婉约词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可惜的是,查遍所有与晏殊有关的资料,包括在晏家祠堂翻阅的一些资料,都无法找到该词相关的写作背景,以至于千余年后的我们已经无法得知在写这首词时,作者和谁离别,因何而离别,但是作者的心中的那份伤痛之重,却是现今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的,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从昨夜到今晨,词人一夜未眠,因为他心中所念之人已然离他远去,对对方的情感越深,这份离别之痛越甚,以至于让作者发出了“明月不谙离恨苦”的感叹,怪罪月亮,这也是古诗词的一种常见手法,把人的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上,使景物具备了人的情感,情景互生。

词人登上高楼,望尽天涯,却不知所思之人在何方,想写信寄给所思之人也不知寄往何处,至此,晏殊的伤痛之情已达顶点,但是这种情感的表达却是含蓄而委婉的。

三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