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必修3《6琵琶行并序》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 音乐形象非常抽象,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无形无色无味,可感而不可捕捉,而作者能将这样的抽象表现得形象可感,作者的文字功夫相当了得,因而我们首先要学习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同时还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点评: 概述部分言简意赅,既准确地点明了教学内容在课本中所处的位置并对之进行简要分析,吴老师对教材的分析也较为到位,“学习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这个重点贯穿于这个诗歌鉴赏教学的始终。
二、教学目标分析
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欣赏名家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研读诗歌第二段,探究用文字表现音乐的方法,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
4、教师点拨,学生体味,师生共同揣磨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和悲剧美。
点评:吴老师把教学目标确定为“①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②探究用文字表现音乐的方法,掌握比喻等修辞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品味白居易语言的独特魅力”完全符合新课程背景下 语文 学科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教学目标是目标教学的灵魂,在实践中,科学设置目标,适时调整目标,和谐完成目标,才可能发挥目标教学的作用。吴老师能准确地对教学目标,只可惜她没能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教学目标中①与③显得堆叠重复。另外,诗歌教学最好有“诵读入境,感知诗意”到“潜心涵泳,体味情感”这样的过程,吴老师安排“名家诵读”这一环节似乎剥夺了学生通过诵读来涵泳文本的鉴赏趣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文安排在高一下学期的必修三。高一的学生,从年龄特点上看,正处于青春发育之时,情绪容易受感染,喜爱音乐,但无力理解抽象的音乐形象,所以教师要帮助他们从整体上来认识本文乐曲的旋律。从思维特征上看,他们擅长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音乐能刺激他们的神经,但只停留于可感而不可言的混沌状态,尤其是这无形的音乐还是用文字来表达,理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
从成长环境上看,我的学生不少来自农村,不少人的童年生活在“地辟无音乐”的环境里,谈不上受到的音乐熏陶,本文所涉及的对象(音乐),以及这对象的表现方式(文字)更是让他们如此隔漠。
再则从社会阅历看,他们人生阅历浅,对于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知”的情怀也难以共鸣。
点评:对学生的预设十分到位。吴老师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的准备:如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为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具有强烈的音乐学习兴趣,但同时又存在人生阅历浅的毛病。这样对学习者特征分析为课堂中教师教学策略的运用提供可行性预案。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基于对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如下:
第一用多媒体:利用音频播放声画,以中国古典音乐为背景,名家朗读课文,进行情景感染和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用探究法:学生提取重点词,把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旋律展现出来,初步感知琵琶曲的情感内涵。
第三用探究法、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作者用了几种表现手法来描写音乐,掌握本课文的表现手法,明确作者是如者将抽象的音乐表现得具体生动。
第四用探究法、交流法:学生发言交流,结合背景知识(作者生平与琵琶女身世),理解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知”复杂的感情。
点评:吴老师先设计了“音乐导入,情景感染”的环节,这就给这节阅读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生阅读情感上的基础。尔后,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吴教师设计了几个学科特点很突出的教与学的“点”,如“探究法”“讨论法”,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并在自主中结合合作学习。这样既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有效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媒体分析表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
目标媒体
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