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9说“木叶”》优质课教案下载
二、学情分析
课文中的具体诗句对刚迈进高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完全掌握,但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他们学得诗歌并不多,鉴赏能力也不高,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对语言的微妙处没有敏感的体察,要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合作学习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目标。
三、教法学法
本文的教学内容为探究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艺术特征,进而把握中国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为了有效完成教学内容,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法。学生通过比较“树”与“木”的不同点,掌握分析问题、阐述观点的方法。
2.诵读法。通过反复的诵读,真切地感受文句的意思。
3.启发法。学生在理解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方面有一定困难,教师应该担任引导者的角色,启发学生进行思索、探究,合作学习。
4.练习法。只有把教材作为例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通过实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
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拟采用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信息筛选、批注式阅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启发指导、方法梳理)——学以致用(自主探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板块展示过程。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蕴;比较 “(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 了解中国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质及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文艺性随笔概括并提炼观点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三)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热爱之情
五、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木叶”这一意象,理解文章思路,把握内容结构。
难点:文章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教学目标,即深入理解古代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并学以致用。
六、教学过程
(一)预习安排
1.知人论世:
林庚,字静希。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2006年10月4日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十一部文集。《说“木叶”》选自《唐诗综论》。
楚辞研究、唐诗研究堪称林庚教授的“双璧”。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论点“盛唐气象”,还对盛唐诗歌进行了艺术概括——“少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