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必修5《缘事析理学习写得深刻》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 、学情分析
进入高三的学生已基本掌握议论文的常规写法,论点较鲜明、论据较充分、论证较清晰,在结构上以并列式、对照式为主,但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论证的语言表述前后交叉,文章结构缺乏递进的层次感,议论说理缺少深度,文章缺乏时效性、不会与现实联系等等。这也是很多中等生作文徘徊不前的原因,也是第一轮作文复习学生需要突破的瓶颈。当然,这既是问题也是契机,这也说明学生还有很多可提高的空间。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使学生能把议论文写得更有深度、层次感和广度和高度。本课以议论文的五种分析的方法——对手分析法、表层原因分析法、深层原因分析法、背景分析法、措施分析法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评类文章时更有深度、广度、高度和层次感,让学生的作文能突破之前的瓶颈。
三 、教学目标
教会学生议论文写作的五种思维分析方法——对手分析法、表层原因分析法、深层原因分析法、背景分析法、措施分析法。从而解决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表述不清晰、文章结构没有递进层次、文章生活味不够、联系生活现实不够紧密的问题。使学生的作文更更有深度、广度、高度和层次感。
四 、教学重点、难点
五种分析方法中较难的 “深层原因分析法”“背景分析法” 。
五 、教学理念
教与学是一种在互动中进步的学习体验,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才能做到更好地互动学习、取得更好效果。因此,笔者一直追求民主课堂的氛围,在本次作文教学设计中,依然清晰地体现这种民主教学的理念,让学生在平等互动中思考、分享、进步。“追求民主高效的课堂”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理念。
六 、教学策略
从学生习作中发现问题——从优秀范例中寻找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练笔掌握并运用各种分析方法——课后拓展巩固本课所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借助问题,导入课题
1.习作题目——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校现代化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2.谈互读后感受:这次省质检考试,同学们都能顾及到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基本体现了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有着明显的进步。但在具体的行文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家课前已经互读了小组其他同学的作文,能谈谈你们的“阅卷”感受吗?
请几位学生谈谈互读感受,找出同学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3.存在问题小结:最后由老师总结在这次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① 内容结构不清晰; ② 分析方法单一; ③ 缺乏深度与广度。
【设计意图】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民主课堂人性教育的核心内涵。借助学生互评习作而发现问题来导入课题,既能突出课题的思想内涵,也能给学生一种现实感,还可以是给学生一种亲切感。所谓“求真”,就是探求真理或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谓“学做真人”,就是实事求是,敢于面对现实且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互读且互评作文,既是以自己的审美观点来欣赏他人的习作,又是用他人的“镜子”审视自己,它是一种思想与情感互相交流的特殊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着充分追求自由精神并彰显个性的机会。
(二)借助案例,探究方法
下面我们将借助案例(优秀范文片段与老师的同题下水作文《旧楼荣光 、历久弥新》),共同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看看能不能从范文片段中得到一些启发,看看他们有哪些好的分析方法可供学习。
1.对手分析方法
片段一:“不可否认,爱岗敬业,勤于奉献,变普通技艺为完美艺术的老王有他的风采,他让我们看到,平凡如你我的小人物,也可以通过潜心所热爱事业的创造,为人生延展与增添价值;酷爱摄影,跋山涉水的小刘凭借对山水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将青山悠悠,流水深深的美景定格于镜头瞬间,带给人们以美的感受。这样的人生,同样具有风采。但是,我还是认为大李最具风采。在他的身上,体现的是‘板凳做得十年冷’的对学术的纯粹钻研。”( 2015课标II卷“三个风采人物”)
(1)思考:自己认为大李最有风采的立场,但却不先分析大李,却转而分析另两个并未比大李更风采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分析呢?
(3)思考:这种分析有什么特点,分析的路径是什么?可以叫什么分析?对比分析还是先抑后扬?由学生自己体会概括、归纳、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