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语文教材同步人教版选修 外国小说欣赏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人教2003课标版《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基本思路:

本节课指导内容较少,可作为复习课引导学生复习小说基本知识和深入对人物言行的理解

教学重点: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教学难点: 体会在不同描写手法中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内容大纲备注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小说中的人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因在于人的想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言行也就随之变动。如同意识流一样,人物总有些不确定的情绪出现,对这些变化中的情绪和心理的外化表现的把握,可见出一个立体的、丰满的人物形象。所以不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和性格,也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或行动等外部活动,表现人物内心。

对话和语言是最能暴露人物内心的,比之直接描写人物心理,它虽然来得曲折、含蓄,却暗藏着更多的智慧和心机。海明威没有用一句叙述语言交代人物之间的关系、他们各自的性格、行动的目的,甚至没有介绍他们的姓名、身份。这一切,都巧妙地通过人物之口自己暴露出来,读者可从他们的对话中逐渐推演出来龙去脉。这样的小说极其简洁、峻峭,却又包孕着相当丰富的信息量。人物之间的唇枪舌剑、插科打诨,不仅使他们的性格跃然纸上,也使情节的推进有了力量。

事实上,不管是“心理描写”还是“言行描写”,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方法,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本身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小说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什么固定的刻画人物的手法,只要用得恰如其分。在一部小说中,常常会同时采取心理描写和言行描写来刻画人物。《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的叙述角度来叙述故事,观察人物。在写到自己内心情感时,直接采取心理描写,而写他人态度时,就采取外部言行来描写他们的情绪和心理。这就显得相当真实,因为作为第一人称叙述,总是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不可能直接获知他人的感受。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更直接,情节进展得也较为缓慢;言行描写在动作中写人,情节发展相对较快。过于冗长的心理描写、缓慢的情节推进,不免会引起读者的疲倦和厌烦,因而,以故事为中心的小说,简明利落的叙事显得更重要,在写人的时候常常回避直接的心理描写。

教材原文

揣摩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1.语言也是一种行为

“瞎猜!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

  “那就用不着白费工夫再上那儿去问了,”奥楚蔑洛夫说,“这是条野狗!用不着白费工夫说空话了。既然普洛何尔说这是野狗,那它就是野狗。弄死它算了。”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何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他哥哥是前几天才到这儿来的。我们将军不喜欢这种小猎狗,他哥哥却喜欢。”?

  “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哎呀,天!我还不知道呢!他是上这儿来住一阵就走吗?”

  “是来住一阵的。”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以上文段选自契科夫的《变色龙》

选段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个性。奥楚蔑洛夫的立场随着对话中不同的信息不断变化,左右摇摆,从而将他趋炎附势的“变色龙”性格特征展现出来。选段没有描绘人物的动作行为,也没有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主要靠对话推断情节发展,由语言替代了行为,展现人物性格和内心。

2.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在《素芭》,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作者是怎样塑造人物的呢?首先,刻画了素芭的眼睛(一双长长睫毛掩藏着的大黑眼睛)和嘴唇(她的两片嘴唇,只要获得心灵情绪的少许暗示,就会像两片娇嫩的新叶,颤抖不已)。尤其是眼睛,作者用了饱满的、诗意的笔墨去描绘它:“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芒。”从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出了那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渴望、忧郁与伤感。

可见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情绪,念头等,是终要流露出来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言为心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