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二单元莎士比亚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罗密欧与朱丽叶》来源于1554年意大利作家班戴洛的一个故事,是一出关于爱情的悲剧。剧中写罗密欧、朱丽叶生活在意大利维洛那城的两个门第相当、较为富裕的封建世家,两家结怨多年,视对方为死敌。罗密欧和朱丽叶在一次舞会上相识,两人一见钟情,然而就在罗密欧和朱丽叶私定终身的当天中午,罗密欧遇到了朱丽叶的表兄提伯尔特的挑衅,罗密欧一再忍让,但是由于提伯尔特杀死了自己的朋友茂丘西奥,使得罗密欧忍无可忍,刺死了提伯尔特。这样一来,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个家族间的仇恨更是火上浇油一触即发。结果罗密欧被驱逐出维洛那城。凯普莱特命令朱丽叶嫁给帕里斯公爵。朱丽叶向劳伦斯神父求救,计划用假死药来麻醉众人、逃避嫁给帕里斯。同时,劳伦斯派人通知罗密欧赶快回来解救朱丽叶。谁料信未及时送到,私自跑回来的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已死,就在她身边饮毒自杀。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死了,便拔出罗密欧的匕首,自尽于罗密欧的尸体旁。赶来的蒙太古和凯普莱特两家也从儿女的殉情中醒悟,双方言和。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一部悲剧。悲剧以两个世仇家族的械斗开始,以男女主人公以死换来两家和好而结束,以此谴责了封建家族的争斗和包办婚姻,热烈赞颂了反封建主义、提倡自由平等、人性解放和婚姻自主的人文主义精神。
二、两部戏剧爱情主题的差异
虽然两部戏有着共同的思想主题,即同为爱情而生生死死,同是通过爱情故事揭露腐朽封建制度的残酷无情和统治阶级家庭关系的冷酷和虚伪;充分肯定人追求自由爱情的本性;热情歌颂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和美满婚姻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两部戏中的爱情主题是不同的。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造成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是两家的世仇。尽管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的时代环境允许男女之间公开交往,而且罗密欧和朱丽叶都敢于反抗和斗争,但是两家的世仇却使他们的爱情不能顺利地完成婚姻。在戏剧的《开场诗》中写到:“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生下一双无辜的恋人,他们的悲惨凄凉的陨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诗)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命中注定是凄惨无果的。他们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当朱丽叶知道原来她的爱人就是蒙太古家的儿子罗密欧时,她说:“恨灰中燃起爱火融融,要是不该相识,何必相逢!昨日的仇敌,今日的情人,这场恋爱怕是要种下祸根!”(《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五场)朱丽叶的这种担心后来成了事实。这段感情的结束并非是因为两个年轻人的性格不合,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主观因素,而是封建大家族的世仇杀死了这两个年轻的生命,杀死了这份美丽的爱情。这个爱情故事所揭示的是“爱”与“恨”的冲突,两个年轻男女之间真诚炽烈的爱和两个封建大家族间世代的仇恨之间的碰撞,爱、恨、情、仇的纠缠集体演绎了这场惨烈悲壮又美丽的爱情故事。
《牡丹亭》里的爱情在前期并不顺利,因为这段爱情里充满了杜丽娘和柳梦梅追求的“情”和以杜宝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所固守的“理”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是“情”和“理”的较量。杜丽娘出生在名门望族,是太守的千金小姐,严父、慈母、迂腐的塾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了一个封建的牢笼,严酷地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父亲为她延师,只是为了“要她拘束身心”,以便“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牡丹亭·训女》)母亲教她的是“女孩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朱。问绣窗针指如何?逗工夫一钱多。更昼长闲不过,琴书外自有好腾那。”(《牡丹亭·慈戒》)私塾老先生告诫她的是“论娘行,出入人观望,歩起须屏障”(《牡丹亭·闺塾》)她在刺绣之余偶尔午睡片刻,她在衣裙上绣点鲜艳的花鸟,连这样的小事都会受到干涉和责怪。这样一个生活在深闺、被封建教养牢牢禁锢的贵族少女怎么可能有权利去追求自由的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杜丽娘没有丫环春香的泼辣大胆,她自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在当时“存天理,去人欲”的现实生活中她不可以有憧憬有活力有青春的气息有爱情的追求,所有的这些都只能在梦境和幽冥中实现,梦中相爱、因爱而死,死后又因爱再复活,一梦一醒,显示了理想与现实、情与理的强烈对比,也激起人们对“恒以礼相格”的现实生活中的封建礼教的抗争。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是狂热的,无所顾忌的。他们的爱胜过了家庭,胜过了朋友,胜过了一切。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从此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为了追求自由的爱情,他们不顾家族的世仇,在舞会结束不久就互诉心肠表达爱意,并私定终身秘密结婚;为了争取自由的爱情,朱丽叶誓死不从父亲的婚姻安排,毫不犹豫吞下假死药,在得知罗密欧已死的情况下随后自尽。他们的爱不顾一切,惊心动魄。
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相比,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就显得更加含蓄和保守,他们的爱只能通过梦境而产生,而表达。在《牡丹亭》中,通过“梦而死”“梦而生”的奇幻情节,展现了一对痴情人对爱情的追求。当然这与中国的封建时代分不开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许多中国文人在当时都运用了“梦”的手法,以表达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和反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虽然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但是也足以震撼整个封建社会。
三、爱情主题不同的原因
两部作品中的爱情的主题不同,所反抗和抨击的具体对象也不一样,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差异,究其最内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不同。
汤显祖写作《牡丹亭》是在明万历年间,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面临转折的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显露出来,在思想意识领域也出现了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提倡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牡丹亭》正是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
在那个时代,“门当户对”等封建传统婚姻道德严重摧残着青年男女的正常人性,葬送了他们的自由爱情和幸福婚姻,特别是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严重摧残女性的纲常礼教,以其更大的欺骗性和残忍性毒害着中国广大妇女的灵魂,使她们麻木愚昧地成为封建政治体制和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这样的一个大的社会背景反映在剧中就成了杜丽娘的生活环境。
杜丽娘终日被拘禁在绣房和私塾中,不仅和社会隔绝,而且与充满生机的大自然隔绝,连一丝春天的气息也呼吸不到,当丫环向她透露有着“流觞曲水”和“名花异草”的后花园的春光时,她对那生意盎然的“三春好景”充满了向往。来到后花园,她发现了一个诱人的新世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牡丹亭·惊梦》)惊喜之余也禁不住发出惊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附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惊梦》)她发现这春光被人遗弃,也联想到自己的青春被人遗弃。“春呵,得和你两留连,春去如何遣?……吾生于宦族,长于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隙而。”(《牡丹亭·惊梦》)她发现了自然,也发现了自我,这是她自我意识的觉醒,“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牡丹亭·寻梦》)这是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她的贵族小姐生活的世界是那样的狭小、空虚、苦闷、寂寞,这就是她生活的时代,一个没有人情味的令人窒息的时代,一个“存天理,去人欲”的时代。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就是在这样贫瘠而又充满荆棘的土地上萌发出来的。她不能脱离她所生活的时代,也不能脱离她的阶级,她的反抗道路上的每一个行动,几乎都拖带着沉重的镣铐。理学和封建礼教这种精神上的压迫,虽然不像政治压迫那样看得见血污,但仍然是无处不在,仍旧渗透在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在前文已经提到,《牡丹亭》的爱情主题所要揭示的是“情”和“理”的较量,是杜丽娘追求自己该拥有的男女之“情”和当时封建礼教所标榜的、所提倡的“理”之间的较量,是人的内心的情感、欲望、愿望和外在的社会现实社会环境的较量。当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场较量中“情”确实是向“理”让了步,这也使得汤显祖只能将那种超越死生的“至情”安排在一场带有神秘色彩的梦境之中。
《罗密欧和朱丽叶》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欧洲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的思想武器是人文主义,在这个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应运而生,其主旨精神是以人为中心,赞美人性的美好,着力描写现实生活,肯定人的权力,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愚昧。然而在那个时代仍旧存在着旧的中世纪思想,子从父,妇从夫,家长统治一切。社会也如此,有一个权利中心和一个从上至下的尊卑制度,构成了一种极为重要的秩序,而人文主义正是要追求一种自由和平等。
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意大利。此时,人文主义思想文化运动正在风起云涌,追求个性解放、个性自由,追求“现世幸福”的时代呼声激励着人们同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进行英勇的斗争。罗密欧和朱丽叶生活在两个结怨多年的封建世家,他们的一见钟情拉开了他们同自私冷酷、压迫人性的封建家长之间斗争的序幕。同时,他们也要顶着封建婚姻观念的压力。罗密欧被放逐后,凯普莱特逼迫朱丽叶嫁给帕里斯公爵,并威胁说:“你要是不同意,我就把你装进木笼里拖了去。”为了追求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他们大胆冲破封建家族仇恨和封建婚姻观念,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来捍卫人性的尊严和自由,以坚决的态度、坚韧的意志和勇敢的牺牲精神动摇了封建地狱的大门。莎士比亚站在他那个时代的高度,抨击了中世纪封建制度的产物——封建家族仇恨和封建的婚姻观念。戏剧的结尾写两家父母对着儿女的尸体幡然醒悟,彼此和解,表现了人文主义爱情理想的胜利。
《罗密欧与朱丽叶》揭示的主题是“爱”与“恨”的冲突。这是人内心的两种情感的搏斗。在这场爱情悲剧中,“爱”产生在两个本该对彼此充满“恨”的青年男女之间,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和“恨”抗衡,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最后,他们的死解除了双方父母之间的仇恨,唤起了两个世仇家族的“爱”。这些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是人性的复苏。
(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各自生活的时代和个人思想不同。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虚伪残酷的理学统治的时代,是人的合理生活、正常的欲望和感情遭到限制、压抑和扼杀的时代。这个时代,奉行“存天理,去人欲”,对纲常伦理有着严格的要求,男女至情和人性要求被封建礼教严酷禁锢,在明代,有无数的妇女被节烈观念摧残致死,节妇烈女之多超于前代。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和程朱理学相对的“异端”思想。汤显祖深受王明阳心学和泰州学派的影响,跟反封建道学的思想家李贽、达观和尚交往甚密,这些对他形成反对程朱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他提倡人要有真性情,反对假道学。他将人自然具有的“情”和道学家提倡的虚伪的“理”对立起来,以“情”来否定“理”,强烈反对道学家的禁欲主义。他说:“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寄达观》)他所标榜的这种性情文学,根基于人的自然本性,和程朱理学是相对立的、相背离的、相抗衡的。《牡丹亭》所表现的就是这情和理的冲突,即爱情作为人的自然本性和束缚人们身心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碰撞。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乃至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生活在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上升的大转折时期。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主义思想走向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世界观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义在社会文化思潮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莎士比亚则以他的剧作,大胆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强烈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伦理思想的要求,为人文主义在英国和欧洲的传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莎士比亚作为一位文学巨匠,教给人认识自己,开阔人的眼界,丰富人的贫乏生活,使得人得到智慧、得到幸福、得到享受,引导人懂得“人”的价值、尊严和力量。
《罗密欧与朱丽叶》创作于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时期,却是反映人文主义者爱情、理想与封建压迫之间冲突的一出充满诗意的悲剧。在情节上虽属悲剧,却也充满了喜剧作品中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信心,全剧洋溢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气氛,实际是一首青春与爱情的赞歌。尽管主人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隔阂却消除了,爱情、理想最终得胜,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
(三)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标准不同。
这两点差异需要结合两部戏剧的冲突和结局安排来分析。
首先是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