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选修中国民俗文化《职业(汪曾祺)》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教学重点:汪曾祺作品中关于“吃”的民俗融入
三、教学难点:把握汪曾祺的悲悯情怀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材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播放《舌尖上的中国》的片段。“口之于味,有同嗜焉”。中国的饮食艺术源远流长,千年不坠。写食谈吃,也向来被文人墨客视为寄寓个人趣味的乐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汪曾祺,通过他的作品《职业》去领略浓浓的风俗情韵,以及他个人价值观的坚守。
2、默读文本5分钟,并批注一些能展现小说艺术特色的细节。
3、合作探究:请各小组认真研读文本并讨论,你们小组认为汪曾祺的《职业》这篇小说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讨论10分钟,形成一篇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鲜明,论证严谨
4、请各小组同学展示,你们组的小论文。
5、教师明确:(1)关注小人物 充满生活气
描绘了一幅昆明街头充满生机的市井图。文本中涉及到了几种职业:收旧衣烂衫、卖化风药、卖壁虱药、卖椒盐饼子西洋糕。把世俗、繁琐的生活诗意化。汪曾祺在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中说,放学回家总要经过一个大街和一条弯曲的巷子。这种气息就是生活的气息,让汪曾祺感动了一生。
平静的叙述 悲悯的情怀
汪曾祺写了时代对个人命运的挤压,看似叙述平静克制,却深藏着巨大的悲悯,读起来令人动容。汪曾祺采用了隐身文本背后的叙述策略。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由于生活所迫,从小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过早地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职业。小学生的书包与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木桶形成了对比。在对孩子形象的叙述中,看得出叙述者对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孩子的同情和欣赏之情。
(3)品美食 悟风俗
杨梅、玉麦粑粑、椒盐饼子西洋糕
汪老曾说:“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中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风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
他在《口味》中写到“傣族人爱吃苦肠,即牛肠里没有完全消化的粪汁,蘸肉吃。广东人还吃一种叫炒肉芽的食物,肉芽就是腐肉所生之蛆。”《豆汁儿》“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很便宜。过去卖豆汁儿的,用小车推一个有盖的木桶,串背街、胡同。”豆汁儿是什么味儿?这可真没法说。这东西是绿豆发了酵的,有股子酸味。不爱喝的说是像泔水,酸臭。爱喝的说:别的东西不能有这个味儿—酸香。
他在《五味》中,描写了酸甜苦辣咸臭,最后发出感慨“甚矣,中国人口味之杂也,敢说堪为世界之冠。”
他在晚年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已经逐渐遗弃、淡忘的“美食地图”。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时不时抒发着食俗之思。
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把饮食权当作满足“口腹之欲”,那也未免太无聊了点。而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已经开始对自己的食物漫不经心、苟且敷衍,那么这个 、这个民族也许离根越来越远啦。我们应对自己的食物充满了敬意,不仅因为它们共给我们营养,给予我们生命,还因为食物中凝结了一个民族最本质的文化,蕴含了人与自然最深刻隽永的共生关系。我想汪老先生写吃,一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雅致,二是出于一个真正学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写吃,写得细致入微、海纳百川,写得妙趣横生、情深意切,为的是让我们这些早已不识五谷的“现代人”知道自己吃的是什么,怎么吃的,该怎么吃,为的是让我们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过中国节,吃中华料理。
6、展示环节:请同学们展示你们收集的文学作品中描绘风俗的片段
板书
《职业》
汪曾祺
关注小人物 充满生活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