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苏教2003课标版《老王》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教学重点:
深入探究文本,体会作者平淡语言背后的丰富内容。
三、教学思路:
引导学生三次阅读本文的写作目的,让学生体会平淡的语言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读准字音:
伛( ) 荒僻( ) 攥( ) 塌败( )取缔( )
骷髅( )滞笨( ) 愧怍( )惶恐( ) 翳( )
(二)走近作者:
杨绛,钱钟书夫人,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译著有《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三)研读文本:
1.初读文本,了解人物:
你感觉老王和杨绛分别是怎样的人?用词语简要概括。
2.初读写作目的: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愧怍”在字典中的意思“因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而不安”,你认为杨绛对老王的哪些行为令她愧怍呢?请结合文本回答。
3. 再读写作目的:
提问1:要读懂作者的内心,还需要先读懂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看似平淡的文字折射出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请大家细读文本,找出能够反映作者处境和老王与周围其他的人关系的句子,仔细体会。
介绍相关背景:
文章写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
有一天大雨骤冷,忽有不知何处闯来的红卫兵,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召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带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呵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示众”的都是“牛鬼蛇神”。我偷眼看见同伙帽子上都标着名目,如“黑帮”、“国民党特务”、“苏修特务”、“反动学术权威”、“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等等。
一位中年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块污水浸霉发黑的木板,络上绳子,叫我挂在颈上,木板是滑腻腻的,挂在脖子上很沉,我戴着高帽,举着铜锣,给群众押着先到稠人广众的食堂去绕一周,然后又在院内各条大道上“游街”。他们命我走几步就打两下锣,叫一声“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背后还跟着七长八短一队戴高帽子的“牛鬼蛇神”……
──杨绛回顾文革岁月
有个我从没见过的女孩子上台控诉。她不是我班上的学生,可是她咬牙切齿、顿足控诉的却是我......我走出大礼堂,恰似刚从地狱出来的魔鬼,浑身散发着硫磺臭,还带着熊熊火焰;人人都避得远远的。一位女同志慨叹说:“咳!还不如我们无才无能的呢!”好在她们不是当面批评,我只远远听着。 有人见了我及早躲开,有人佯佯不睬......一星期后,我在大礼堂前稠人广众中看见一个老朋友,她老远的躲开了我。
——《控诉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