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苏教2003课标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一、导入
请大家看几张图片,这是几个被卖的孩子回家的场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表情:抱头痛哭。被卖掉后的生活是痛苦的,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失去了亲情,可是有一个叫夏洛的年轻人却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卖掉自己而暴跳如雷骂他们:“土包子”,然后离家出走了。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泊桑的小说《在乡下》
二、初读文本,梳理情节
先请同学简述故事情节
十几年前,一位贵族妇女要在乡下领养一个孩子。一户因为母亲的坚决反对而拒绝了,那母亲自豪了一阵子; 而另一户答应了,从此他们的生活品质得到改善。十几年后被送掉的那个小儿子成了一个贵少爷,衣着光鲜地返回家中见自己的生父母时,邻家的那位儿子十分羡慕,看到那位过着“本应”是自己该享受的生活的儿时玩伴,责备自己的母亲在当年没有将自己送出去,而夜里出走。
分析称谓,解读文本
在我们解读诗歌的时候,我们常说意象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在解读小说的时候,作家往往会用各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阐释自己的意图,而最简单的莫过于用一个姓名或一个称谓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或使作者的意旨得到凸显,姓名和成为其实也是解读文学作品的一把钥匙。许多作家都很重视人物的命名艺术,比如曹雪芹,鲁迅等等,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莫泊桑是不是也是如此呢?这是一篇音译过来的小说,所以人物的姓名我们难以探讨,但这篇文章的人物的称谓却是纷繁复杂的,今天就让我们以称谓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钥匙,去解读莫泊桑的《在乡下》。
蒂瓦什之妻(夏洛母亲)称谓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不同的称谓下,作者为我们呈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依次为:乡下人一乡下女人一农妇一乡下女人一蒂瓦什大婶一母亲一老妇人一老人。
这些称谓里最让人敬佩的是她以“乡下女人”、“农妇”这些身份出现时的所言所为,她虽家庭贫困,但在面对金钱巨大诱惑时,坚持做人的原则,断然否定了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的要求,不卖自己的孩子,这个时候的蒂瓦什之妻是个有骨气、有自尊的人,令人肃然起敬。
最让人反感的是“蒂瓦什大婶”这个称谓。“大婶”本来是一个亲切、使人有温暖感的称谓,但在这里变成了一贬义词,包含了粗野无礼、不顾尊严的意思,因为她看到瓦兰家把孩子卖了后生活富裕了,她心态开始不平衡,患上了“红眼病”。“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 ‘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她天天都要到门外含沙射影地骂几句,让隔壁这一家人在屋里也好听见 ”在这里“大婶”这个称谓显然蕴含着作者的道德评判。
“老妇人”这个称谓无疑是令人伤感的。“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用勺子舀起的汤到嘴边有一半已经洒掉,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她本来是应该收到儿子尊重和孝敬的。因为她没有卖掉儿子,但现在儿子竟反过来辱骂她,她生活贫困,儿子不孝,晚年凄凉,令人同情。
(2)那么对于卖掉儿子的那个人,瓦兰之妻(小让·瓦兰生母)的称谓变化。
依次为:两人乡下人一那个女的一乡下女人一老妈妈。
瓦兰之妻更多的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那个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从中可看出她的贪婪,把儿子当商品一样卖掉,讨价还价,而且当小让·瓦兰回来后,她执意要让儿子立刻去见当地一些有地位的人,可见她的虚荣。卖掉儿子的母亲过上了富足的生活,得到了儿子的孝敬,还得到了人们的羡慕,这个社会似乎不公,但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对她灵魂的拷问。面对着蒂瓦什大婶多年的谩骂,她的内心应该也是痛苦和自责的,也就不难理解,她为何领着儿子去见有头有脸的人来求的精神上的平衡。
(3)小让·瓦兰对生母的称呼是怎样的?
“你好,妈妈。”当初被卖掉的小让·瓦兰回来了,“他走进了瓦兰家的茅屋,就像他自己家一样。”这时候的小让-瓦兰已经是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了,没有恨自己的生母把他卖掉,也没有嫌弃自己的生母。
(4)夏洛对自己母亲的称呼
依次为:傻瓜一糊涂虫一土包子。
夏洛不但不感激自己的母亲当初没有把他卖掉,还辱骂父母,可见他是一个毫无亲情、目无尊长、自私自利的人。
探究主题
探究一:20年后,小瓦兰回来了,对比两个青年的现状,和两个家庭的反应
讨论:卖了好,还是不卖好? (这一环节,让学生尽情争论,欲擒故纵,然后引领分析)
【ppt】两个青年的现状:
瓦兰:很富有很有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