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苏教2003课标版《长安晚秋》优质课教案下载
教学重点:
学习掌握登高诗的常用写法:以景写情和用典抒怀。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意象赏析和典故分析去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讨论,迁移训练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登高”在历代诗人的笔下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登山则情满于山”,经历过人世沉浮的诗人们登高临远,纵览广阔的天地,浮想悠远的历史,常常会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内心的情感往往会借助一些意象喷薄而出。本节课就让我们借助晚唐诗人赵嘏的《长安晚秋》去感受诗人的登高情怀。
二、知人论世(指名介绍)
赵嘏,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人。年轻时四处游历,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落第,寓居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求取功名,后回江东,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入仕为渭南尉。卒于任上。存诗二百多首,其中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教师强调:他两入长安,两次失意,虽进士及第,有志仕途,最终仅官居县尉。人称“赵倚楼”)
三、读文入韵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饱满的声音读读赵嘏的《长安晚秋》,试着画一画朗读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试读。
3、想要把古诗读的如清泉般灵动婉转,那么就得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的处理。现在仔细听老师范读,听听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4、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5、这就是读诗时常用的平长仄短的读法,平声也就是第一、二声读得轻而缓,仄声也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急,在停顿的地方要注意声断而气不断,现在请你们按照平长仄短的读法再来试试。个别学生试读个别句子,再全班试
四、整体感知
自由诵读全诗,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内容,说说本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凄凉(秋意的清冷衬托心境的凄凉)愁(不得志,思归之愁)
五、赏析意象,体味情感
⑴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找出诗人围绕“长安晚秋”选取了哪些意象加以描写?这些意象在诗中有何具体特征?
(所谓“意象”:就是作者意中之象,不同于纯客观存在的物象,它是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形象)
首联:飘拂的云雾、耸入秋空的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