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短篇小说选读(选修)《鉴赏家》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重点:小说的主要情节、主人公叶三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家”的真正含义,对小说深刻意蕴的探寻。
教学方法:问题驱动,学生活动,立体互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鉴赏家,或者在阅读或看电视的过程中看到过?在你的印象中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鉴赏家”?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认识作家汪曾祺眼中的一位鉴赏家——叶三。
检测预习作业:(注音)
走进文本:
1、速读课文,读后思考,你认为作者汪曾祺笔下的鉴赏家叶三是不是一位鉴赏家,为什么?
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学生有可能答是的,理由如下:①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笔”与季四太爷产生艺术的共鸣; ②判定“紫藤有风”指出画的妙处;③ 判定灯台上的老鼠是“小老鼠”;④ 依据“红花莲子白花藕”指出季匋民绘画错误:④鉴定李复堂四开册页是真的,免费送给季。这些细节可见叶三是一位鉴赏家。总结:真热爱、品妙处、鉴真伪)
(学生可能回答不是,理由如下:叶三只是一个果贩,他的本职不是鉴赏家。追问,他是一名什么样的果贩?齐读2、9-17小节。分析果贩叶三的特点:淳朴、随和、智慧、谦让、勤快、认真、生活阅历丰富、有审美眼光、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美,敏感且热爱生活,为叶三送30年水果不涉功利)
我们平时印象中的鉴赏家有什么特点?侧重于物品的真伪,知识渊博,眼光独到。例如《鉴宝》节目中的专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中的学识渊博、品味高雅的鉴赏家(真品、赝品、)
过渡:看来对于汪曾祺笔下的叶三是否是真正的鉴赏家,同学们出现分歧的原因(1)身份角度(2)学术角度。无论你是否认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是有鉴赏水平的,对不?
2、无论是还是否,汪曾祺称其为鉴赏家,是出自对叶三的敬意与赞扬,那么果贩叶三为什么能成为汪曾祺笔下的鉴赏家?
明确:1、阅历丰富,眼光独到,积淀了风土人情和美感经验2、真心喜欢画,痴迷画、爱画。
3、果贩叶三是个鉴赏者,季匋民却是实实在在的大画家,但季匋民却对他青睐有加,他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1、一个卖水果,一个喜欢用水果下酒,为他们成为朋友提供了可能,果贩叶三的人品和审美眼光令季匋民对叶三刮目相看,甚至将其视为知己。季匋民的形象:纯粹、率性、旷达脱俗、对画的热爱不涉功利。 2、两个人都品行高洁,意趣相投。一个远离尘嚣,忘情丹青;一个留意人间幽微草木细情,成就了他们成为知音的洞见。虽然身份悬殊,但没有雅俗之分,他们的相遇,惺惺相惜,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心灵选择和文化选择的结果。)
4、这篇小说除了塑造了叶三和季匋民这两个人物之外,还写到了许多其他的人物,(我们很多同学在预习质疑中也提到了)比如叶三的儿子,辻听涛等等,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
(叶三的儿子:认真、智慧、真诚、孝顺,间接表现叶三的为人。叶三的儿子,是卖布的,可是卖布也卖得极为精彩,撕布撕出了艺术味,尤其是当他们把季先生的画和他们的父亲一并埋掉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这两个儿子有着怎样的心情呢?至少,把父亲教给他们做人的品格表达出来了,没有因为这些画价值连城而违背父愿,而敬重着父亲所敬重的艺术品,这难道不也是鉴赏家风范的显露吗?日本人作为一个商业社会的代表出现了,但他又不是一个完全商业化的人物,他洗手、焚香、恭拜,一片虔诚;不断惊叹“神品”,喜爱之情亦是溢于言表;可是当叶三拒绝他的时候,他虽然惋惜,但亦无可奈何,尊重了叶三的观点,不能不说,这个日本人远道而来,虽从商业社会走来,但并未被金钱浸染,骨子里仍然是一个鉴赏家的清高气度。他们都遵循传统,看淡利益,重情重义,都是有生活情趣,懂艺术鉴赏的“鉴赏家”,真“名士”。什么是“名士”,即已出名而为出仕的人。《礼记·月令》“勉诸侯,聘名士”,郑玄注:“名士,不仕者。”孔颖达则认为:“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绝,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臣,而隐居不在位者也。”我国古代,魏晋时期名士多。那个时期,名士们每每形貌潇洒,峨冠博带。他们博学多才,多隐身而居,偶尔也放浪形骸。诸如《兰亭集序》中所涉及的王羲之、谢安、孙绰、支遁等“名流”“群贤”。在现代,“做一个现代中国的士”曾是几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和志业所在。汪曾棋身上就有着深重的“名士”情怀。他本人去世时就被称作“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而《鉴赏家》中的果贩叶三,竟然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真正的“名士”。本文刻画的“名士”群像,正是作者对“名士”精神回归的呼唤。
其实在汪曾祺的笔下,有许多类似的人物,如金岳霖先生,《钓鱼的医生》中王淡人,《金大力》瓦匠金大力,男妇科医生陈小手等等,许多汪曾祺泼墨浓重的人物都是远利近义,见贤思齐,心中固有一种道德高标,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有事人物本身便是古朴文化、传统文明的持有者、代表着。
四、与作者对话
我们从《鉴赏家》中能读到一种矢志不渝的努力,那就是最大可能地挽留传统文明,“名士”精神回归,呼唤但汪曾祺对此是持乐观的态度吗?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结尾的“埋了”二字不仅是因为叶三把他与季的知音之交看做灵魂的一部分,作者在这里也是埋了“果贩+鉴赏家”的奇异融合,预示着季这样用诗、书、画、人格一同诠释传统美德的画家也难得一见了,也许对于季匋民而言,叶三之外别无知音甚至别无可谈者,时代对他们的冷落与疏远让这些以心相交的人情美景已无以为继,恍若隔世。汪曾祺说这种封闭的古铜色的生活是存留不住的。整篇文章在暖洋洋的抒情中深隐者汪曾祺的“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怀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