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以及直线的基本性质,它是今后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直线的基本性质,它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节课看似简单,但在教材中却处于重要的地位.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生在小学阶段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对线段、射线、直线已经有了感性的认识,但是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及相关性质缺乏较为系统的、深刻的、抽象化的理解.而七年级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符号表达思维对象和思维结果的能力还未达到一定的水平,事实上,这些也是我们希望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得到发展的方面.因此我选择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知的生活经验和小学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而设计的学习活动则指向促进学生在相关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
本节内容是图形认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知识上讲,线段、射线、直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是研究复杂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等的基础.从本节开始出现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几何语言等,也是今后系统学习几何所必需的知识.本节课的学习起着奠基的作用,重点训练学生动手操作及学会用规范的几何语言边实践边叙述的能力,逐步适应几何的学习及研究方法,从思想方法上讲,学生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从实际背景出发,进行数学思考;再从数学角度分析对象,获得概念;然后通过探究性质、应用性质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最后将新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技能:
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事实,能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相关性质.
2、数学思考:
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 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通过学习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
3、问题解决:
通过对直线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情感态度: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类比、联想、猜想等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本节课需要准备多媒体,三角板,细线,墨盒实物或图片
教学重点:
通过从事观察、比较、概括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以及直线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文字语言与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从七年级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手等特点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启发式教学,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法上主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等方法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师生互动,学习新知;③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④抢答问题,小组活动; ⑤思维拓展,知识升华;⑥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其具体教学过程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内容:
1.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图片,有绷紧的琴弦、光束、城市夜景射灯图,笔直铁轨、延伸的公路等,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能从中找出我们所熟知的几何图形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点明课题.(板书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熟知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几何图形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探索欲望.
【效果】激发学生热情,增强探索欲望.
在呈现生活中的图片,请学生从中寻找熟悉的几何图形时,由于生活中的素材和几何中抽象的概念有差别,因此学生的回答,有时不完全是教师想要的线段、射线和直线,可能会出现一些其它的词汇,如长方形等,教师要予以肯定.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用一些过渡的语言将课题带回,如:“同学们从图片中发现了大量的几何图形,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学习就从其中最简单的图形——线段、射线、直线开始”.
第二环节 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内容:
1.讲明线段、射线、直线的描述性概念,并指明端点.
2.学生讨论交流:(1)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的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2)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教师借助图形,讲明线段、射线、直线的表示方法.
4.教师利用表格,帮助学生辨析线段、射线、直线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图形名称图形画法表示方法延伸方向端点个数能否度量
线段
射线
直线
【设计意图】经过老师讲解,师生交流,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掌握线段、射线、直线的规范性表示方法,并加深对线段、射线、直线的本质性的理解.
【效果】作为平面几何的第一节课,介绍相关概念和它们的表示方法,对学生而言尤为基础.同样的两个字母A、B,当在前面加上不同的词汇时,它的意义就发生了变化,如线段AB、射线AB、直线AB,借助具体的图形,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理解.
第三环节 巩固练习,深化概念
第四环节 抢答问题 小组活动
第五环节 思维拓展,知识升华
第六环节 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课堂板书是教学设计的浓缩,会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记忆,给整节课带来锦上添花的效果.本节课板书我力求做到重点突出,整齐美观,一目了然.
线段、射线、直线
1、线段、射线、直线图形 习题
2、表示方法:
《线段、射线、直线》是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学期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探究地位,并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并体现大众数学中“所有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价值理念.
从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自然的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抽象出数学问题后让学生交流讨论生活中基本图形大量存在的事实,让学生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相接,并引导学生对线段、射线、直线作进一步的研究.在学生画图表述过程中发现没有表示方法的不便,进而引出三种线的表示方法,并区别它们的不同;在学习直线的性质时,让学生从活动中主动获得,并学习用语言描述出事实结论,小结交流所学所获所感.整节课呈现一种层层推进的节奏,环环相扣的衔接,也让学生经历了“情景导入-概念生成-知识内涵—解释运用与拓广”的数学过程.
整节课的设计从生活到数学再到生活.这样的过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应用能力,甚至进一步理解数学的价值,都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