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四节,学生对点、线、角这些基本的几何元素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比较线段和度量角等数学活动后,探索图形性质的意识明显增强。在此基础上对角作进一步的研究,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良好的契机。这节课的内容对学生认识空间与图形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入数学新课程后,因教师理念的更新、多媒体的广泛使用以及受年龄特征和所用教材特点的影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基础水平与以往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活跃大胆,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特别是少数学生已能够有意识的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从他们充分列举实例来解释数学问题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借助计算机演示和学生动手画图、度量、折叠,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三种角的比较方法。
角和线段一样都是几何中最基本的概念。教材先研究了线段,分两个课时,分别研究了它的表示和比较,对于角的研究也同样安排两课时,分别研究了表示和比较。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角的度量与比较,而在这之前学生已有了对线段的研究经验,因此对于即将开始的角的比较,可以与线段的比较进行类比。当然角会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在研究中也要加以注意和总结。
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交流。
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参照教科书创设的实际情景的意图,结合当地的实际(主要或标志性建筑的相对位置等)创设新的学生更为熟悉的情景。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比较角的大小的研究过程,体会角的大小比较和线段长短比较方法的一致性。
2.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大小。
3.在操作活动中认识角的平分线,能画出一个角的平分线。
本节课由四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 回顾引入,类比学习②,观察思考③应用举例,理解概念 ④随堂练习,归纳拓展 。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①回顾引入,类比学习
内容:
回顾小学认识的各种角,我们来通过动画演示它们的形成过程,看看角的分类、角的大小比较是否存在其的必要性?那我们又应该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前面学过的一些方法在这儿能否借鉴?
目的:
通过教材中的4个问题串,回顾上节课学习的角的度量、角表示的以及小学学习中关于锐角、钝角、直角的概念。由对锐角、钝角、直角三种角的大小的比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一般角的比较。
效果:
通过类比,学生已经可以自行用度量法和叠合法进行比较了。
第二环节 ②实践演练、观察思考
第三环节③应用举例,理解概念
第四环节④随堂练习,归纳拓展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这一节课教师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就是充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意图和特色,使得师生在课堂上产生共鸣:
从一开始回顾较为熟悉的五类角,到动画演示它们的形成过程,可以让学生认识比较角的大小的必要性,然后有目的地探索问题,同时自然就把线段的比较方法借鉴过来,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问题串和练习,进行了明晰。课后反思本节课,发现在明晰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叠合法和角的意义的理解,其实根据学生的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测量法与叠合法有无异曲同工之处(测量其实也是叠合——测量角与量角器的叠合)。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再与小组其他同学所画的角比较一下大小,并按顺序排列. 把结果展示给大家;再如,沿着经过顶点的直线EF对折来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
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过程,学生就能运用数学直觉较好的完成随堂练习“在方格纸上有三个角,试确定每个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如何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数感。
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角的模型(甚至可用教学圆规作代替,只是注意想象与抽象成角),其他可以利用在教科书上做题和画图了。
本节课还有个难点需要突破,就是含有角平分线的复杂图形的分解,这一技能需要经过大量的练习才能比较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