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1.学生已经基本独立地经历了统计的各个过程,已经亲身收集过一些数据,掌握了数据表示和数据处理的一些方法,对一些现实问题做出自己的评判,感受到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为的统计数据和图表,可能会给人带来各种错觉.因此,我们还应发展学生对数据的来源、处理数据的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质疑的能力,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统计抉择能力.
2.此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比较强烈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的直觉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提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喜欢怀疑、争论、辩驳和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已开始能从具体的事例中归纳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析、比较、类比等活动,抽象出概念、原理或解题方法.教师应当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提供了甲乙两种酒近几年的销售量和价格表和甲乙两种酒的价格变化的折线统计图.然后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分析折线统计图能否准确反映表格中甲乙两种酒的价格关系,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在分析统计图产生的“误导”时,注重学生的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在合作交流中,通过学生的相互帮助,让学生得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鼓励学生思维的多样化,发展学生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并在学生自我评价小结的的基础上结束.
本节课采用活动——交流教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原则,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眼界和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2.经历调查、统计、研讨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并参与调整、统计、研讨等活动;
2.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
教学难点:
分析具体情境中,一些数据及其表示方式给人造成一些误导的原因,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
教学方法:
活动——交流
教具准备:
多媒体演示各种图表.
本节课由七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①知识回顾②情景引入③自主学习④合作探究⑤巩固练习⑥归纳总结⑦布置作业 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
第一环节 知识回顾
内容:
提问:(1)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2)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3)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是什么?
(4)如何根据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哪种统计图呢?
意图:通过学生的回答熟悉统计图的三种特点,清晰有效地将三种统计图的特点表述出来.
效果预测: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2)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
(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4)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用来描述离散型数据,频数分布直方图用来处理连续型数据.条形统计图体现具体数目;折现统计图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第二环节 情景引入
一则广告说:据调查.使用本厂牙膏可以使蛀牙率减少50%.并以图示意其调查得到的数据.你怎样看待这则广告?
意图:引导学生从直观和数据两方面去分析这个问题,从直观来看非本厂牙膏的柱高是本厂牙膏的柱高的2倍;从数据来看非本厂牙膏的比本厂牙膏的高10%,从直观给我们一个错误印象:使用该厂牙膏会使蛀牙率减少一半. 直观与数据不一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就是本节课将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环节 自主学习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第五环节 巩固练习
第六环节 归纳总结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统计图的选择》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材第六章《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中最后一节内容,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已经掌握了用扇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处理,同时对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在不同问题下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才能更清晰、更有效地描述信息是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
第二课时主要讨论统计图的“误导”问题.之所以称其为“误导”,是因为统计图相比统计表而言,往往具有直观性,所以我们在观察统计图时,常常直接被其表面“形象”(如条形统计图的“柱子”的高矮、粗细;折线统计图的“陡峭”程度)所吸引,而忽略了对其中数据的深入思考,以致带来一些误导.因此第二课时,将通过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一些人为的数据及其表示方式可能给人造成的一些误导,提高学生对数据的认识、判断、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