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一些初步知识,能在生活中抽象出三角形的几何图形,并能给出三角形的简单概念及一些相关概念.但不够严密,教师要在教学中指出,并要相对严密地给出概念。
学生的活动经验基础:
学生在以前的几何学习过程中,已对图形的概念、线段及角的表示法、线段的测量等有了一定的认识,为认识三角形概念、表示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小学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结论时是通过撕、拼的方法得到的,具备了直观操作的经验,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能指出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等基本元素,能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三角形以及这些基本元素;经历探索、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获得一定的推理活动经验;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运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会按角的大小关系对三角形分类,能判断出给定三角形的形状.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意识及数学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
在探究学习中体会数学的现实意义,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感知现象、抽象模型;第二环节:归纳定义、规范表示;第三环节:探究性质、获得结论;第四环节:内化性质、发展新知;第五环节:自我反思、归纳提升;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提高。
第一环节:感知现象、抽象模型
问题:欣赏摄影小组提供的一组图片,在这些图片中有一种共同的平面图形,你发现了吗?
引入课题: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通过寻找三角形图形的过程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的过程,同时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环节:归纳定义、规范表示
问题1:通过小学的学习,你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
【设计意图】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和活动经验,注重与小学知识的衔接,这样能更好的有助于学生完善知识体系。
明晰:初中阶段我们还要继续学习和研究三角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背景——定义、表示——划分(以角、边为标准)——性质(从角、边的角度研究)——特例(性质和判定)——应用
【设计意图】构建整体框架,明晰认识几何对象的基本套路,为后续平面图形的学习和研究做好准备。
问题2:请同学们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
问题3:请同学们观察我们所画出的三角形以及我们抽象出的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特点?
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学生经历画,观察三角形组成要素及组成方式,概括出三角形的本质特点,学生可能回答的不够严谨,老师可抓住“不在同一直线上” 和“首尾顺次相连” 这两个关键,有针对性地举出反例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出三角形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活动体验对表象进行加工,使学生的表象越来越接近概念本身,从而真正建构完整准确的概念。体会数学学科的严谨性。
问题4:如何表示一个三角形呢?
教师规范
记法:三角形符号“△”。
上图的三角形记作:△ABC(△BCA、△CAB)。
读作:“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顶点A、顶点B、顶点C 。
三个内角:∠A、∠B、∠C。
三条边:三边AB(c)、BC(a)、AC(b).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基本元素,并会用规范的符号进行表示。
第三环节:探究性质、获得结论
第四环节:内化性质、发展新知
第五环节:自我反思、归纳提升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拓展提高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本节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核心”,先构建了整体框架,再展开具体研究,注重了数学的整体性,提升了学生的系统思维水平,关注了学生进行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