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本节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轴对称现象》第一课时,位于教材P115—P117, “生活中的轴对称”是七年级下册第五章《轴对称现象》中的第一节内容,它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轴对称的知识在小学已有初步的渗透,在初中阶段,它不但与图形的三种运动方式(平移、翻折、旋转)中的翻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又是今后研究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轴对称的知识分为六个课时,本节属于第一课时,主要学习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识别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中着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操作,交流、归纳、总结等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取较直观的印象,使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得知识,结合实际背景,培养学生初步推理数学思维。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七年级上就对对称图形有所接触 ,如:扇形 ,圆 ,线段 ,角等 ,所以当今天学习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时 ,学生识别起来应该顺理成章 ,在对对称定义的理解和应用上也应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只是在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上可能会产生一些模糊 ,这是教学中应该突破的地方 。
学生生活经验基础:
对称现象及对称图形在生活中存在大量实例 ,因此 ,对称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 ,理解起来也应不困难 。
依据《标准》、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使学生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轴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求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对称轴的含义,感受数学的美。
能力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回到具体的思维方法,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鼓励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
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及掌握辨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
轴对称图形与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多媒体课件,彩纸、剪刀。
欣赏动画、图片;动手剪纸,设计轴对称→通过对图片观赏,引起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立足学生的知识发展区,建立新模型
归纳轴对称图形概念→交流合作,体会概念的描述性、严谨性,树立学习信心
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关系→通过观察发现,自主发现,激发学生探索精神
巩固反馈,自主总结→回顾、反思、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思维训练
课后平台,布置作业→创设实际背景给不同层面学生发展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活动板块1
生活中的图形应用
(1)你认为这些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
(2)你能不能自己设计一个有这个特征的图形?
(3)结合你的做法,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4)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5)
【师生行为】
T:演示蝴蝶折叠引入课题 S:观察思考,体会图形共同特征
S:独立设计或小组共同完成
T:引导、合作,对回答问题及时评价。 T:在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S对图形的认知程度。
S剪纸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
S:互相交流补充完善概念
S: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
【设计意图】
(1)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依靠生活背景,引发学生注意,立足于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好奇心。
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观察、操作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概括定义培养探索意识与概括能力小组展示,体会合作的快乐。同时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渗入学习研究的必要性达成目标
活动板块2
【活动】我给图形添点“美”
教师演示
【师生行为】
S:学生操作
T:演示自己完成图形,指导学生辨析。
S:观察思考,体会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定义及与轴对称图形的关系
T在本次活动中重点关注: ①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
②S能否真正理解。
【设计意图】
培养观察、操作、表达、思维能力与探索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在学习过程发现区别。教师起引导者作用,使学生轻松愉悦地接受并获取经验。突破重点难点
活动板块3
活动板块4
活动板块5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5.1轴对称现象
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直线---重合(特殊性质)
成轴对称 两个图形—直线—重合 (特殊位置)
基于学生的反应,我认为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很有利于学生经历,体验,探索新的数学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起点在于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认知起点低学生有信心进入新课的尝试。问题解决的环节中,能站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范围内,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程度好。教学目标的达成有95%,他们能独立完成本节课的习题,讨论后核对答案准确率高。不足之处在于,提出问题后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关注还有欠缺,应该针对学生反馈信息提出追问的问题,这样更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学生会有兴趣,同时养成提问解决问题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