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在本章前面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轴对称现象,学习了轴对称的概念,加强了对图形的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
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认识轴对称以及轴对称图形的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是对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探索,主要是通过对轴对称图形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制作、实验、说理的能力,并且给了学生更多表述的机会。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并且要学生学会及时对自己的求解过程进行回顾与思考。具体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
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理解并掌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更容易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问题设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
教学重点:
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
2.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宗旨,结合本节课内容采取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探究式和启发式教学法。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复习引入、探索发现、巩固新知、能力拓展、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第一环节 复习引入
【活动内容】
【回顾旧知】提问:
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怎么判断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这条直线叫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轴对称: 如果两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这条直线叫做这两个图形的对称轴。(幻灯片给出答案)。
【活动目的】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本节课是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实际上是以上两者都具备的性质,因此先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加强学生的学习目的。
【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了明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第二环节 探索发现
【活动内容1】将一张长方形形的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铺平:
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做的“14”,思考:
(1)两个“14”有什么关系?
(2)设折痕所在直线为l,连结点E和E′的线段和l有什么关系?点F和F′呢?
(3)线段AB与A′B′,CD与C′D′有什么关系?
(4)∠1与∠2有什么关系?∠3与∠4呢?
【活动内容2】观察右图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1)你能找出它的对称轴吗?
(2)连接点A与点A1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连接点B与点B1的线段呢?
(3)线段AD与线段A1D1有什么关系?线段BC与B1C1呢?
(4)∠1与∠2有什么关系? ∠ 3与∠4呢?说说你的理由?
结合幻灯片引导学生探索得到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1.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2.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
【实际教学效果】 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获取的数学知识,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学生们对轴对称的基本性质认识的更为深刻。
第三环节 巩固新知
第四环节 能力拓展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1.对于教材的应用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课件也只是一种辅助工具,应用时不宜过于受两者的拘束。应以学生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决定如何应用教材以及课件上的内容。
2.相信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新型课堂决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仅仅在于接受老师所教授的,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新知识及运用新知识能力。这要求老师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意改进的方面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教师应对小组讨论给予适当的指导,包括知识的启发引导、学生交流合作中注意的问题及对困难学生的帮助等,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实效性。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应注意适当增减内容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