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菱形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目标

1.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同时能初步地应用菱形的性质和识别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菱形识别方法的探索,进一步使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菱形。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不断探索,勇于攀登,体会数学美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

菱形的识别方法的探究。

三、教学难点

菱形识别方法和性质初步综合运用。

四、教法及学法

观察法、探究法、讨论与交流。

五、教学准备

实验手册附录2,矩形卡纸,三角板,圆规。

六、学情分析

从认知水平来看,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特殊四边形的一些判定方法。本节课的知识,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延续,也为以后的学习作必要的知识储备。本节课通过操作、实验、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思考,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进一步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七、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

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2.菱形有什么性质?

(1)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2)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3)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和“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逆命题是什么?它们是真命题吗?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的逆命题是“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的逆命题是“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吗?如果不是,如何更改这个命题使之成为真命题?

设计说明:学生思考回顾,既是对菱形的定义和性质的回顾,也是对前面命题相关概念的回顾。通过设疑,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回顾了命题证明的相关方法。学生表达时教师需注意表达的条理性、严密性,同时适时的加以肯定、表扬。

二、知识探索

⒈四边形ABCD中,AB=BC=CD=AD,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证明:∵AD=BC,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AB=BC

∴□ABCD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结论: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在□ABCD中,AC⊥BD, □ABCD是菱形吗?为什么?

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O=OC,BO=OD

∵AC⊥BD

∴AC是BD的垂直平分线

∴AB=BD

∴□ABCD是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结论: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设计说明:模仿前几节探索方法,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师可画图让学生直观回答,也可让学生再书写一遍推理过程,注意学生表达时的条理性、严密性,同时适时加以肯定、表扬,教师最后进行总结。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养成严谨的习惯。

三、知识归纳

四、知识应用

五、知识小结

六、布置作业

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并掌握了特殊四边形的一些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操作、实验、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思考,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进一步渗透了“转化、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知识回顾”,通过回顾菱形的定义和性质定理,进而引出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是真命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第二环节是“知识探索”,通过学生相互讨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养成严谨的习惯;第三环节是“知识归纳”,引导学生从四边形、平行四边形、菱形之间的从属关系来思考:前者的条件中,除了“四边都相等外”,只要求是“四边形”,而后者的条件却包括“平行四边形”和“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这几个方面,进而归纳出菱形的判定定理,然后通过例题的证明,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菱形的性质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个环节是“知识应用”,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等实验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个环节是“知识小结”,利用结构图清晰的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本人觉得本节课还有以下五个方面需要改善:1、应多给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机会;2、应关注全体学生;3、应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然后再独立完成证明过程;4、应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单独回答问题,不齐声回答;5、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