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数学教材同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菱形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一、教学内容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9.4矩形菱形正方形(第4课时),主要内容为探索菱形的条件。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9.3平行四边形以中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条件,在9.4矩形菱形正方形(第2课时)经历探索矩形的条件,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和推理证明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对于操作、猜想、交流、讨论等数学活动有一定的兴趣,对于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灵活使用存在一定障碍,定理的证明以及应用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设计思路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把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本节课采用启发创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利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定理,并通过小组合作,证明定理,利用定理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别四边形是菱形的条件,进一步获得菱形的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判别四边形是菱形的过程,初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发展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活动中经历模仿,尝试,实践,发展合情推理意识与主动探究的习惯,积累经验,形成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四边形是菱形的判定方法.

难点:培养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教师活动】

回顾:1.菱形的定义

2.菱形的性质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

回顾菱形已学知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做准备.

二、探索新知,引出课题

【教师活动】

1. 请学生动手和老师一起操作

(1)画两条等长的线段AB,AD

(2)分别以B,D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C

(3)连接BC,CD

2.四边形ABCD是什么图形?请说明理由.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BC=CD=DA

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证明:

判定定理1: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符号语言:∵AB=BC=CD=DA

∴四边形ABCD是菱形

【学生活动】

在图形中将画图过程中的已知条件在图上标出来

发现:所画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深入,发现该四边形是菱形。与老师一起完成说理过程.利用菱形的定义得出等所画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并规范符号语言的表示.

【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和同学共同画图探究,示范了探究的方法,即在所作图中先标示已知条件,而后去猜想,证明,得出定理,并尝试用符号语言简洁表示,感受几何的研究方法,使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

为学生独立探究做好准备。

三、小组活动,再新得知

四、知识小结,概念辨析

五、应用练习,巩固知识

六、综合运用 发展能力

七、勤于思考 发展能力

八、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七、教学反思

1.教材对于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但其提供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基于对教材的理解,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教师的智慧的体现。

从本节课的设计来说,教师在多个环节对教学过程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和加工,特别是新知的生成环节以及例题的多种证法。在新知的生成环节中,引导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肯定直觉思维,并努力在直接思维的基础上,挖掘论证方法。由于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小组讨论中出现了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过程,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取长补短,得出最优方法,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与合作才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给学生比较低的起点,让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把教材内容处理的真正适合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

2.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个体展示的共同平台

教学的个性化是老师自身智慧及人格魅力的一种表现,个性化的教学不仅仅为了展示教师的个人风采,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作为主体的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本节课中,定理的探索过程定理1有师生共同完成,并给以方法指导,定理2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有学生用相同的方法去探究,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加深了学生对定理的理解,同时定理出来的自然。学生在自己的平台上展示自我,建立了自信,获取了知识,体验了探究的方法。

在例2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给出了很多不同证明的思路,且在老师的组织下,各组尝试了不同的证法,且由小组代表分享了自己的证明,同学们在证明分享后感受了不同证法的书写,同时也比较得出了与自己思维最相近的证法以及相对来讲最简洁的证法。这种认知已经不仅仅是机械的模仿与肤浅的记忆,而是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保证,课堂的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3.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之处

教师在课堂设计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对学生这个主体的了解,在本节课中,学生小组讨论定理2生成的问题时,学生由于拘谨于摄像的设备,在讨论过程中没有能够发挥到很好,组内交流不够热烈,效率还不够高,不同的想法的碰撞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于是借班上课,学生的情况与预想还是有点差异,例2的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没有敢放手完全让学生去讨论,而是先和同学们一起分析思路后在分小组解决问题,效果比预想要差一些。个人感受是,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这个环节要有效的渗透,发挥好其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