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美2011课标版(常锐伦、欧京海主编)《石窟艺术的宝库(自学)》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重点:
在对大足石刻《卧佛》,《圆觉洞》等佛教造像造型,光线,声音的欣赏过程中,结合典型国画与诗歌,理解,感悟意境美。
教学难点:
对大足石刻蕴含的意境美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过程:
引入:
课前播放一段《西游记》佛国世界的视频,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观赏:视频中是如何营造出佛界氛围的?(初步引出环境,对象,光线,音乐营造的唯美感。)这种庞大的佛教氛围不仅天上有,大足的宝顶山石刻也会让你不知不觉地感同身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足宝顶山石刻,去探寻,感悟大足石刻的意境美。(出示课题)。
二.意境的含义:
“意”乃“意蕴,情感”,“境”乃“环境,对象”。
“意境”乃情景交融所达到的境界。
三.感悟大足石刻之意境美
意境美之造型
1.课件出示《释迦圣迹涅磐图》。
提问:你知道这尊摩崖造像反映的是什么场景吗?
师结:由于他侧身横卧于石崖上,又俗称“卧佛”。他表现的是释迦牟尼死的场景。
在全国其他佛教造像中,反映这一题材内容的作品还有很多,比如下面这尊卧佛像 (课件出示图片)。
2.课件出示两龛卧佛造像的对比图,提出问题:
比较两龛造像的主体人物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种形式?说说理由。(学生讨论作答)
师结:全身卧佛造像:给人一览无余之感,少了遐想的空间。
半身卧佛造像:并没有不完整之感,给人遐想的空间。
3.假设:假如同样在这么大面积的崖壁上,我们把大足石刻的这尊卧佛刻为全身,在气势上会有什么不同?(学生分析作答)
师结:如果刻为全身,按比例,那么整龛造像就必须缩小一半,在整体的气势上就很难达到现在的效果,对造像面部的刻画的直观性也不会如现在的强。
所以古代匠人把大足石刻的卧佛造像仅刻半身,不仅给人无限遐想,也体现了“佛法无边,佛大不可度量”的思想。我们把这种寓有限于无限的表现方法叫做“意到笔伏”或者“意到笔不到”,也就是我们所探寻的的“意境”。
卧佛双脚引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手被遮挡于云雾缭绕间。所以为了营造出意境美,这里用到了“藏”“遮挡”的方法。
在大足石刻中,用“藏”来表达意境的造像还有很多。比如:《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中的西方三圣等。课件出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