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美2011课标版(常锐伦、欧京海主编)《声讨暴行的檄文(自学)》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走近大师——毕加索,用视觉、言语、文字、情感、绘画等手段与毕加索对话,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三)让学生在以自主、合作、探究的艺术活动中,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对“和平、发展”这一世界主题及对现代艺术引起一定的关注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作品通过什么样的艺术语言,具体地表达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怒之情。
(二)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五、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格尔尼卡”课件、“5、12”汶川地震的影视资料
六、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播放“汶川”地震100个难忘瞬间感人场面。画面让学生对于灾难有了感观认识,并有效的形成了学生的视觉第一体验,为之后的作品分析和情节解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观看结束,教师设问:这些镜头在向我们讲诉什么事件?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用形容词来形容这些事件?这个问题能让学生对于观看的视频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并用比较熟悉的方式——语言进行整理概括。达到对于灾难事件的认知提到理性的高度。?
学生回答:这都是灾难。?
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导入本课为学生创设这种面临灾难的心情做下铺垫。?
教师:我们在经受这些灾难的视觉洗礼的时候,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他手中的画笔来向我们描绘了映射在他心中故乡的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他就是“毕加索”。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毕加索,引出课题——《声讨暴行的檄文——格尔尼卡》。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采用自学的方式,阅读课文向大家介绍毕加索,介绍的同时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2、《格尔尼卡》创作背景的介绍。
1937年4月26日,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小镇格尔尼卡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空军的狂轰滥炸,整个小镇几乎被夷为平地,死伤的平民更是不计其数。此画是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此诞生。
3、《格尔尼卡》的赏析
(1)学生观察这幅画,请谈谈最初的印象和感受。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什么?画家又是怎样去表现的?
学生自主分析并回答
教师小结:表现手法:象征、立体主义。
(2)分析画面中的各种形象,谈谈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
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