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初中美术教材同步苏少版七年级上册第5课 耕牛·战马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第5课耕牛·战马》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耕牛?战马》这一刻的主要内容是欣赏韩滉的《五牛图》和李公麟的《五马图》,两幅作品的艺术语言都是线描,特别是《五马图》,是白描艺术的典范之作。从教材提供的内容来看,本课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知道“长卷”的式样特点,欣赏“线描”的艺术魅力,了解中国画中一些“线”的变化形式等关于中国线描艺术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鉴于近年来美术课程中中国画元素逐渐增多,但学生却缺少对中国绘画艺术理解与欣赏的文化基础,因此,我认为在不改变本课教学主要目标的前提下,可以增加一些“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理解”方面的内容,因为中国绘画艺术是一种特殊的、需要文化理解的艺术形式,技巧只是其艺术的一个方面,文化则是其艺术的根基。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能够从文化理解的角度认识中国画艺术,本课教学内容选择的侧重点将以古人的绘画写生意趣入手,结合《五牛图》和《五马图》两幅作品内容,本课将以感知古人的“写生意趣”作为主线,一两幅作品为基础,引导学生在欣赏分析“线”的艺术表现力的同时,探究画家的观察视角、画家对待生命的态度、以及画家艺术创作的文化思维基础,带领他们逐步去理解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产生对艺术的文化思考,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艺术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1)知道“长卷”的式样特点,欣赏“线描”的艺术魅力,了解中国画中一些“线”的变化形式等关于中国线描艺术的一些常识性知识;

2)欣赏作品中形象的神态、表情,理解古人面对对象写生时的生命思考,体味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语言“线”的艺术魅力;

3)感受中国画艺术的文化内涵,积累艺术品鉴的经验与知识。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 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语言“线”;

2)对中国画艺术创作与表现形式的文化理解;

3)对艺术创作的文化思考的引导。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形成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能够产生对艺术创作的文化思考的能力与习惯;

2)充实学生欣赏中国绘画艺术的文化积累。

教学准备:

毛笔两只(大白云、勾线笔)、墨、宣纸、线稿、课件

教学过程:

1)导课环节

岩画(远古时代古人运用点、线、面的表现和记录)→汉画像石(点线面语言逐步成熟)→北朝画像石(关注对象的情绪变化)→总结,从记录事实和生活场景,到关注对象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可见“生命”是中国古人进行艺术创作时所关注的重点;

2)欣赏《五牛图》

欣赏完整的长卷《五牛图》——→分析“线”在作品中的作用——→分析作品中“线”的艺术表现力——→教师示范画“线”(白云笔)→学生实践,分析“线”的变化——→分析作品中“牛”的表情,引导学生感受画家对牛的喜爱,探索画家的艺术视角以及艺术创作的文化基础,理解中国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的特有的生命气息和文化气韵——→思考问题:①《五牛图》主要的造型语言 ②《五牛图》有体积感吗 ③为什么《五牛图》能画得如此生动——→学生朗诵:中国绘画并不讲求对自然之形的模仿,而是追求对自然万物内在生命“真实”的 描摹,不被物象的外形所限制,侧重描绘画家和对象之间的心领神会,表达“人与自我、人与万物、人与宇宙”之间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

3)欣赏《五马图》

欣赏完整的长卷《五马图》——→分析《五牛图》与《五马图》两幅作品中“线”的不同,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效果——→分析《五马图》中“线”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探索古人用线表现物象结构的方法——→教师示范画“线”(勾线笔)——→学生实践练习,谈感受——→分析画中五组马和马夫的组合,体味画家对对象的敏锐观察,以及画家运用“线”语言的出神入化的技巧——→思考问题:①画中的晕染的墨色有什么作用?②《五马图》的主要造型语言是什么?——→学生朗诵:描,中国画画法的一种, 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不施粉黛,以“线”作为首要语言,用简净而精湛的笔墨营造着空灵的意境,力求简淡深远,表述中国文化“物我合一、厚朴自然”的精神境界。

4)拓展延伸

分析麻雀图(局部)——→问题讨论:①古人在写生的时候更注重什么②你认为古人写生的方法和我们目前所用的写生方法有哪些不同——→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强调以心灵去契合,以心灵的眼睛和节奏去感受。物即是人,人即是物,物有人的精神,人有物的性格。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命态度。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对中国画家而言,画是画家与自然直接沟通、对话、交流的语言,在“似与不似、不似与似”之间描绘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于有意无意间流露着对生命的诗意体验。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