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七年级下册(2013年1月北京第1版)《沂蒙山小调》教案优质课下载
2、能理解“一字多音”和“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3、能理解歌曲的音乐要素。
重难点:
有感情的演唱好歌曲
教学过程:上课!师生问好。
导入:
欣赏舞剧《沂蒙颂》片段《我为亲人熬鸡汤》,
老师:舞剧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发生的地点是在沂蒙山区
那同学们知道沂蒙山区是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
老师: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沂蒙山小调》去感受山东民歌的魅力!
二、导入课题
1、歌曲来由—“1940年10月,抗日战争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在山东沂蒙山区一个非常隐蔽的地方居住着抗大分校文工团。有志青年李林、阮若珊两位作者根据山东难民逃荒时的卖唱曲调,加入歌词,加工整理而成。”
2、初次聆听:我给大家范唱一遍,请同学们思考: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歌词有何特点?
老师表演唱完毕
学生回答问题: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对沂蒙山区景色的描绘。 表达了沂蒙山区人民美满、富足,对家乡的热爱。
歌词有何特点?
3、再次聆听:在音色、吐字上有什么区别特点?
音色:高亢、明亮
吐字:采用了方言。
4、请用手画出旋律的起伏,感受旋律的特点和 “一字多音”的特点(课件展示)
旋律:富于变化,较多小起伏。
“一字多音”:表情达意更委婉,歌曲的抒情性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