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华东师大课标版《第20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一、教学目标
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导入新课: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 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新课学习:
一、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新”即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新文化运动:北洋军阀统治前期,激进的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抨击中国封建思想的思想启蒙运动。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1、政治方面: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方面:辛亥革命以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3、阶级条件:(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的盛行,)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起来。 4、思想方面: ①、反动势力(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三、新文化运动的概况:
(一)、前期(1915年至1917年) 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抨击尊孔复古逆流。 (从第二卷起,《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1916年底由上海迁到北京。) 2、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中心:北京大学 (理由: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 6、主要内容: 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与专制 “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而更重要的是一种思想观念,一种民主、平等、博爱的思想观念。它不光指出政府给人民哪些权利,而是强调人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科学”主要指与愚昧、落后、盲从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 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提出: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指出,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只有将这两位先生请进中国,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陈独秀希望青年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摆脱奴隶的、保守的、想像的陈旧状态,成为自主的、进步的、科学的新青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Democracy;科学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李大钊:民与君势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也不能并存,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 陈独秀:从历史进化的观点出发,说明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潮流,大家应该对民主制在中国的实现充满信心。 新文化运动强调,人们要用理性和科学的眼光去衡量一切,凡是经不起科学法则和理性法庭审判的,无论是谁遗留下来的,都一文不值。只有提倡科学,才能破除对封建君主的迷信,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旧道德指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是“三纲五常”。 李大钊:尊孔复古思想其实就是帝制复活的先声,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其实就是反对复辟。 陈独秀: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都是“奴隶之道德”,与时代潮流不相符,与民主共和也不相容。 鲁迅:1918年发表了揭露封建礼教罪恶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痛斥了一切所谓的“仁义道德”,呼吁人们推翻这人吃人的制度。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文学改良的八项主张,要求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雕琢、陈腐、艰涩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二)、后期(十月革命以后) 1、主要内容:宣传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 2、表现: A、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指出了这一革命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新曙光。 B、11月,李大钊又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 李大钊指出,十月革命是20世纪世界革命的先声,是人类历史的新曙光,也是劳工主义的胜利。他积极号召中国人民应该向十月革命学习,为在中国实现“劳工社会”而奋斗。最后,他信心十足地宣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C、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介绍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D、李大钊还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分别开设了与社会主义有关的课程,利用讲坛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1)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先进的知识分子并没有找到真正的振兴中华之路,俄国革命的成功,使中国人看到了新希望;(2)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结束并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曙光”,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是当时世界革命的潮流之一;(3)中国民主革命的屡屡失利,教训在于不能用正确的指导思想组织广大群众。李大钊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找到了中国的出路和革命力量。 4、影响: 十月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动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
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民主和科学的旗帜下对封建专制思想发起了全面的攻击,传统的权威被打倒,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各种各样的“主义”涌入中国,各种新思想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也作为一种新思潮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 2、新文化运动还促进工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 青年学生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他们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加入到新文化运动的阵营中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如北京大学的青年社团(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和青年学生出版的新刊物(1919年1月出版的《新潮》和《国民》)。 3、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场文化革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局限性: 1、未与广大群众相结合。2、未正面提出反帝。3、存在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绝对肯定西方文化的偏向。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