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大象版必修3第10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必修3《第10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在步骤3,“针锋相对、力挽共和”完成过渡后分析新三民主义产生的必要性,学生阅读材料,教师设置“胡汉民认为民众接受的“三民主义”是什么?”,“胡汉民和孙中山都认为革命事业失败的原因是什么?针对此情况,孙中山认为应当如何去做?”,学生思考作答后,使学生认识到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从而明确新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

在步骤4,学生阅读新三民主义的部分材料,教师设置“新三民主义究竟新在哪里?”学生阅读作答后,明确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每个步骤均安排若干历史材料,并合理设置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作答,体现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通过本课学习,体会有生命力的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体会孙中山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这体现了家国情怀。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指导依据说明

《课程标准》对“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容要求是:“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这主要是指,师生要知道三民主义的提出和影响,认识三民主义的内容是在不断充实中发展的,这种发展反映了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历程的不断深入。

整体设计思路

(1)本课理论性较强,首先要让学生有感性认知,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基本素材,勾勒出孙中山民主革命活动的经历,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认知,为深化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2)采用历史材料教学法,由教师收集有关材料,布置学生阅读,教师设置合理的问题,采用问题驱动式教学,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理解三民主义的背景和理论内容。2.教学目标分析三维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1)识记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认识三民主义是一个完整的革命纲领。

(2)理解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和对民主革命起到的推动作用。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

过程与方法:用多媒体电脑演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加深学生对孙中山生平的了解,同时作为理解本课知识的情景设置;印发给学生相关材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理解布置的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师生对话中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体会有生命力的理论是不断与时俱进的;体会孙中山百折不挠、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3. 教材分析

(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属于必修三第六单元《二十世纪重大理论成果》中的一课。这一课与必修一《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国民大革命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学完这一课,对上述内容会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本课教学内容分为旧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内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和与旧三民主义的比较,但在新三民主义的产生背景上内容较少,上课时要做补充。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枯燥,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要让学生对孙中山的革命历程有一个完整的感性认知,以此为情景,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完成对这些较难理解的理论的学习。

本课重点

(1)理解和比较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本课难点

(1)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三民主义中对民生主义的理解4. 学情分析本节课在珠海一中文科重点班进行,学生普遍理解力较强,同时高二学生已经学习完辛亥革命、启蒙思想等基础知识,因此学生在阅读理解材料、对教师设置问题的思考等方面能够和老师进行较好的配合和互动。5.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第一部分“少年出洋,见多识广”

(1)教师演示多媒体做孙中山早年生平简介:“孙中山,名文,字载之。号逸仙,1866年11月1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1879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长兄孙眉资助他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系统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2)教师提出问题:回顾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前后至19世纪末期,近代中国有哪些阶级或派别提出了怎样的救国的方案或活动,结局如何?

(3)学生作答: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展洋务运动;

早期维新派认识到学习西方制度的重要性;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变法图强;

结局:均告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