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岳麓书社选修一第15课 戊戌变法下载详情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选修一《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优质课下载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百日维新的基本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变法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比较分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戊戌变法运动出现之间的关系;分析维新思想的形成背景,总结维新思想的形成过程,比较各思想家的思想特点,探究维新活动的深远影响;探究百日维新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光绪帝和维新派为什么推行新政失败;探究戊戌变法的失败和中国近代化道路曲折的关系。

3.情感目标:认识时代的局限性和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尤其是成功的实践更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维新变法运动是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产物,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中国人从学习西方器物递进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深化;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漫长曲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影响,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戊戌变法》是岳麓版选修一第四单元的重要一课。本节课紧扣“工业文明冲

击下的改革”这一主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在19世纪末进行的一次近代化改革,在知识方面,本节课的内容是必修三第五单元中《西学东渐》内容的升华和拓展。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同时,它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因此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不同版本教材内容:人教版本课分为四个课时“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维新运动的兴起”“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对过程的讲解更详尽。

三、教材内容及对教材的运用:

本课共七个子目,可分为三大部分,即(一)戊戌变法的背景:包括“甲午的震撼”、“维新思潮的兴起”;(二)戊戌变法的过程:包括“公车上书”、“强学会和时务报”、“百日新政”和“无力回天”四个子目;(三)戊戌变法的影响:主要包括“维新时期的遗产”。具体分析如下:

1、甲午的震撼:本目主要讲述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造成的巨大影响和对中国民众心理产生的强烈震撼,这是戊戌变法的一个重大的社会背景,也是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通过图片展示和谭嗣同的诗句营造氛围,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2、维新思潮的兴起:本目主要讲述了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的早期维新思潮和90年代的戊戌维新思潮,旨在阐述戊戌变法的思想基础,其中戊戌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等的思想主张是本目的重点。主要通过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代表作品和主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其思想特点。

3、公车上书:1895年,随着《马关条约》签订消息的传开,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要求拒约再战,教材重点介绍了“公车上书”的内容和影响。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找出。

4、强学会和《时务报》:本目主要讲述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和维新思想的深入传播,具体表现为创办报刊、组织学会。本目要求学生结合学案表格填写,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地图展示。

5、百日新政:本目是全课的重点,主要讲述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及其重要内容。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课本的表格内容,对变法措施进行逐条分析,让学生认识戊戌变法是如何推进中国的近代化的,同时存在哪些不足。

6、无力回天:此目讲变法的失败,重点是戊戌政变。对于新旧势力的斗争,结合课本梳理知识即可。对于戊戌政变,结合视频材料,让学生讨论课中的思考题“如何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7、维新时期的遗产:本目阐述的是戊戌变法的影响,也可视为本课的重点。对此,教材围绕着维新运动引发的思想浪潮、昭示着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的主题展开。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进行全面的把握。

四、教学资源的利用:【课中思考题】是教材的深化,在授课的同时选取合适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本课的【阅读与思考】是开放式题目,有助于学生开放式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要做到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注重逻辑关系,真正做到史论结合。【解析与探究】比较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在解答过程中,进行“比较”方法的指导,充分让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得出结论。对于【自我测评】更侧重于同桌间的相互检查,自己从中查找不足,及时巩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