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第10课鸦片战争》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鸦片战争》属于高一历史必修一教材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的第一课。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三单元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一作为政治史专题的编撰体系,这样设计应该是强调中西方不同政治文明的多元化,展示多样化文明成果。但在明清时期,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下,中国尚未形成近代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和观念。表现在战争中不能形成民族凝聚力;战后清政府对待条约的态度等。但中国人在战后,不断反思战争,开启了探索近代化之路。
与初中初学此课不同,高中的课程,重在对已知的史实的梳理和落实,在此基础上整合教学资源,拓展视野,提高能力。同时突显政治史教材的立意。我在课前制作了学案,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预习,力求打造高效课堂。
方柏林说:““知识”中,只有“知”与“识”结合时,它才能成为力量。当我们说知识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说的是“知道”,一个知道很多事实而不知如何处理的人,现在我们已经不叫他“知识分子”,而称之为“知道分子”。知道而无见识,徒增谈资,于世无益,又有什么意思呢?”在学生只有知的前提下,如何培养识,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知识的人,是本课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学生知道鸦片战争史实的前提下,教师选取和使用有价值的史料,尽量去还原历史本真。课上我主要以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为主线。1. 为什么英国非要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背景。2. 中国人那么多,为什么会战败?——过程。3学习这场战争对我们的现实有什么意义呢?——战争启示。同时,在课上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多视角的分析看待历史问题,让学习者学会用后世者的情怀去评价过往。这样的学习才算是培养真正有知识的人吧?
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时,学生学习过鸦片战争这一课,而且作为一节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课,学生对于战争的前因后果,相关史实有所了解。课上的任务是要学生能够运用已经知道的史实解决问题。高一学生已经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将本节课相关知识点制作成学案,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知识的落实预习。理清知识点。
在课前的调查中,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英国非要用战争的方式打开中国大门?中国人那么多,为什么会战败?学习这场战争对我们的现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设计上,力图突破以上问题,使学生在本课学习中有所收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列举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战争过程、条约内容等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简述战争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补充史料,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阅读史料、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和比较史料的能力;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近代中国人反思战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的过程;通过课堂反思战争,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的举措(一)教学重点及其突出的举措
重点:两次鸦片的主要史实,理解清政府由于君主专制制度的落后,导致在思想观念、军事、外交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再到反思战争,走上近代化道路。
策略:制作复习学案,学生课下自主学习,落实知识。补充相关史料,中英对比,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完成探究问题中对清政府的评价
(二)教学难点及其突破的举措
难点:鸦片战争的启示
策略:过程中进行渗透,小结处概括提升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马勇:《重寻近代中国》。
李夏恩:《从鸦片战争到《鸦片战争》:搞笑“桥段”背后的历史健忘症 》,2015年09月新京报。
茅海建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 三联书店 出版。
蓝诗玲(Julia Lovell):《鸦片战争》。
易希平 ? 张国骥 :《臣民·新民·公民——浅论现代公民教育》选自《当代教育论坛》 2005年11期。
方柏林:《知识不是力量》财新文化频道。
(二)教学方法
讲述法、史料研习法板书设计 第11课 鸦片战争
为什么是武力?——战争背景 君主专制国家
二、为什么会战败?——战争过程
三、为什么要反思?——战争启示 近代化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