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优质课教案下载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战略,理解“走出去”战略的提出。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教学时可适当调整教学内容顺序,如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中出现的对外开放新形式,可将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放在开发、开放浦东后讲,这样易使学生清晰掌握对外开放体系。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以及这个决策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新课讲授】
为什么对外开放?
1、国内方面:
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比重是1%,我们拥有全世界25%的人口,我们拥有全世界7%的陆地,却只产生了全世界1%的财富)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2、国际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