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03课标版《第1课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根据下面材料,请同学们总结此时的孙中山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材料一 敬启者,本局敦请大医生孙逸仙君,来省济世。旧岁因事返澳度年节。今已由澳返省。谨择于月之初十开办。所有赠医出轿规矩,一如前律,每日十点钟至十二点钟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求医者须在十点钟以前来局挂号。午后外出诊症,西门收轿金一元,城内南关、西门、河南等处,轿金加倍,谢步随意赠送。凡延诊者,预早到局挂号。先生素以济人利物为心,若有意外与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俱可立时邀到,设法施救。幸毋观望,以免贻误!——广州“东西药局”刊登在《中西日报》上的广告
【提问、总结】
悬壶济世,妙手仁心的无私医者
在行医过程中,他认为医术高明的医生只能为一小部分人治病,不能救国;要做一个医治整个中国的医生,就必须改革中国的政治。便“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在行医中联络有志改造中国的仁人志士寻求救国途径,开始从事政治活动。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材料,分析概括这一时期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材料二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
——孙中山 《上李傅相书》
这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给当时清政府要员李鸿章的书信的节选,在信中孙中山提出了自己富国强兵,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言辞恳切,字字肺腑,尽管如此孙中山并没有得到李鸿章的回复,更没有见到李鸿章本人。此时的孙中山发现,通过上书情愿的办法来改革中国政治是行不通的。
【提问、概括】
挽救中国,幻想改革的爱国志士。
此时上书受挫的孙中山毅然抛弃了自己改良的幻想,走上了用革命手段反对清政府的道路。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在《兴中会章程》中明确指出兴中会的宗旨是“振兴中华”,并且拟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孙中山在香港建立了兴中会总机关,领导并策划了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没有成功,但是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为后来的武昌起义奠定重要基础。1905年,孙中山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络光复会成员,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孙中山单人总理,并把革命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把这十六字纲领总结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由此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中国民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三民主义的推动之下孙中山一方面在思想上于康有为为首的保皇派展开针锋相对的论战;另一方面,策划、组织和发动了一些列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武装起义。虽然这些起义因为缺乏群众基础和条件不成熟而失败,但为辛亥革命的到来做了重要准备。
此时的孙中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问 总结】
转变观念,武力救国的革命领袖
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在公布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配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成文法。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法律的形式否定了独裁专制的君权,赋予国民自由权利,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要求。
好景不长1912年3月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之下,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让位之初,1912年8月,应袁世凯一再邀请,孙中山赶赴北京,与袁世凯商讨国事。到北京后袁世凯装作“以国家与人民为念”,孙中山与袁世凯推心置腹,说:袁总统于练兵一道很在行的,彼作十年总统必能为中国练五百万雄兵。我于造铁道之事,颇有研究,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以统一中国。没过多久袁世凯撕下了民主共和的伪装,大肆屠杀革命党人。
1913年袁世凯在上海制造血案,派人刺杀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
随后与西方财团签订了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以此来购买军械扩充军队,准备镇压革命力量。
受此影响,孙中山组织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不惜出卖国家利益,接受了日本人提出的“二十一条”中的大部分条款,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引起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也参加了此次运动。袁世凯迫于压力,取消帝制,因病去世。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把持中央政权,不仅出卖国权,还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了反对段祺瑞,孙中山在1917年发起第一次护法运动,在不满足国会召开条件的前提下,在广州召开了非常国会,成立了中华民国军政府,由孙中山担任大元帅。护法运动由于遭受到地方军阀的排挤很快失败,但孙中山没有气馁,1920年底回到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领导第二次护法运动,结果在1922年由于一直跟随孙中山的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第二次护法运动又以失败告终。
多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的信念,于此同时他韬光养晦寻找新的救国良方,在和共产党人的多次接触之后,孙中山排除一切阻力和干扰,适时做出了顺应时代的转变。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由此奠定了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