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民2003课标版《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日本的割台方案不是一下子出笼的,而是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酝酿时间。据当时的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透露,起初在日本政府内部,对割台问题的意见颇有分歧。陆军方面主张:“辽东半岛是我国军队流血牺牲夺取来的,这和我国军队足迹尚未踏及的台湾不能相提并论。”海军方面则主张:“与其割取辽东半岛,不如割取台湾全岛。”其实,这只是表明日本陆海军在割地问题上各有侧重,并不意味着陆军方面反对割取台湾。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日本报纸所反映的社会舆论看,“把台湾永久割让给日本”早就几乎成为日本各阶层人士的普遍要求。当时,有一位英国人士对此作了详细的分析:“日本觊觎台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地理上来看,地理学家可能这样说:台湾是日本以琉球群岛为终点的岛链上继续延伸的一部分,健全这条岛链对组成日本帝国十分必要。从感情上说,三百七十多年前,在中国人获得任何立足之地以前,日本已试图在台湾岛上培植一块殖民地。若不是荷兰冒险者凭诡计占有了这块殖民地,并把日本人驱逐出去,日本本来可以长期占领整个岛屿的。从经济上说,台湾岛对于日本将来的潜在价值几乎是不可估量的。再就战略而言,日本不用多少年就能够在岛上建成军事基地。万一将来中国恢复了足够的国力,并试图为目前遭受屈辱而对日本进行报复时,该基地不仅对包括汕头、厦门、福州等重要而富裕的城市在内的整个中国南海岸构成真正的威胁,而且将使整个经过台湾海峡的中国南北口岸之间的海岸贸易线可能被切断。这样,日本南有不亚于旅顺海军基地的台湾岛,北有派驻精兵把守的辽东半岛,就再也不用担心中国东山再起。无论其未来的命运如何,日本都可以高枕无忧了。”
这一分析精辟人里,说明了日本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割取中国台湾,并非是出自其当政者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着长久的思想根源的。 ?
清政府设立台湾行省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引起清政府的高度重视,于是掀起海防之议。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法军屡犯台湾,攻占基隆和澎湖。中国守台军民和援台官兵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刘铭传率军取得淡水大捷。清军不断在台北增加兵力,与占据基隆的法军对峙。由于台湾军民的坚决抵抗,使法军依靠封锁占领台湾的企图也落得个徒劳无功的结局。中法停战协议签署后,法军从强占的基隆、澎湖撤出。为了加强海防,巩固台湾,1885年10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在台湾建省,随后于1886年任命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台湾建省后,加强了与祖国大陆的联系。刘铭传治台期间,大力整顿军队,筹办海防,修建铁路,开办工厂,架设电线,鼓励商贸,兴办教育,台湾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成为中国近代化道路上先行一步的地区。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不争的事实。清政府设置台湾省,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海防,也使台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
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在这一危急形势下,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而且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始终把“灭洋”放在第一位,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表现出中国广大群众从切身的深重灾难中,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发出的不共戴天的仇恨。这一口号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革命积极性,争取了清朝部分爱国官绅、士大夫、将士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群众基础,促进了这场运动的迅速高涨。然而,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因此,这一口号既是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又是大多数中国人民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还处在感性阶段的产物。
这一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斗争中逐渐形成的朴素认识,也反映了没有新的经济基础的广大小生产者无法冲破皇权思想的束缚,而只能停留在将封建国家作为被侵略的整体来保卫的思想认识阶段。
“灭洋”的含义主要是扶中国、保中国。“灭洋”触及到了时代的救亡主题,动员了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了勇猛地冲击。
因此,我们把这场运动叫做反帝爱国运动。但是,“灭洋”的提出,也表现为笼统的排外主义,这是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地位和狭隘的眼界决定的,使他们不可能对帝国主义从阶级本质上进行分析和认识,从而提出科学的反帝斗争纲领和策略。
“扶清”虽然同样具有爱国和保国的含义,却又将“中国”“朝廷”“大清”等观念混同,这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并不反对清政府,也没有表示反对封建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不能识破清政府的阴谋诡计,以致后来上当受骗。
【思考探究】
时空隧道1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挑起的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
材料一: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守卫主权线;第二,保护利益线。主权线指国之疆域;利益线,指与主权的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
——1890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的施政演说
材料二: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泰晤士报》驻东京记者布林克莱报道:“就弹药而论,它所储存的数量,比在一次对华战争中可能消耗的还要多。”在一篇题为《朝鲜和她的邻居》报道中又说:“(日本)比中国人自己更清楚地知道,(中国)每一省可以抽调多少人出来作战。”
——《帝国主义侵华史》
材料三:1894年6月2日,清政府派驻朝鲜任总理通商交涉事务的袁世凯电告李鸿章:“倾日译员郑永邦(日本驻朝使馆译员)以其使命来询‘匪情’,并谓‘匪’久扰,大损商务,诸多可虑,韩人并不能了……贵政府何不速代韩戡乱……我政府必无他意。”3日又电:“倾日暑使彬村晤,该意亦盼华速代戡乱,并询华允诺……似无他意。”(注:1885年中日签订的《天津会议专条》规定:“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者,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李文忠公全集》卷15
材料四:1894午6月中旬,朝鲜内部局势趋于平稳。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军队同时撤出朝鲜。 日本拒绝,并于6月15日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所谓“中日共同改革朝鲜内政的方案”,16日向清政府提出此项建议。外相陆奥宗光在回忆录中说:“归根结底,所谓内政的改革,原是为了解决中日间错综复杂的难局的一种办法。……我假借这个好题目,或能调和已经一度恶化的中日两国关系,万一不能调和,则毋宁索性借此时机促成破裂。”
思维点睛:上述材料集中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挑起的侵华战争。材料一表明1890年的日本已把朝鲜、中国列入它的“利益线”范围,充分暴露出它的侵略野心;材料二表明日本的军事装备(弹药)和兵力在甲午战争前就已一切准备就绪;材料三反映了日本企图乘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怂恿清政府出兵,以便把中国拖人预设的战争陷阱;材料四说明日本挖空心思地炮制所谓朝鲜内政改革,拒绝撤兵,并强加给中国,以寻找战争借口。
时空隧道2 正确认识和评价义和团运动
材料一:庚予京畿拳祸,其始由二三愚妄大臣,逢迎亲贵(迎合慈禧太后),以攘除夷患为名,将欲撼动神器(动摇光绪的皇位),邀非常之利,遂致乘舆远播(皇室离京外逃),生民涂炭,款以屈就,岁币无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