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民2003课标版《一积贫积弱的北宋》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重点:
(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庆历新政的历史意义
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
授课类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图示法(表格)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本节课将通过由学生观察分析历史事物的特点并归纳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导入新课。展示给学生的分别是五代十国形势图,赵匡胤陈桥兵变以及视频杯酒释兵权,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特点,然后由学生归纳得出:赵匡胤通过兵变黄袍加身登上皇帝宝座,并励精图治基本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武将出身的赵匡胤深知武将兵变对统治的威胁,于是想办法解除了高级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杯酒释兵权一幕。教师提问:是不是解除高级将领兵权后,赵匡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为了维护统治,赵匡胤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导入新课学习。
(2)新课讲授:
子目一:兵虚财匮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十国由于地方割据势力的壮大威胁中央,尾大不掉,最终酿成唐亡而五代十国时全国处于大分裂的格局。因此在他稳定皇位后,立即着手将地方军政和经济大权全部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得到空前加强。对于北宋初期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时间推至北宋中期,这种过分的集权措施的负面效应也开始集中显现。本子目的标题便可视为这些效应的具体写照。
首先是军事方面,北宋初期中央就制定了“流民编入行伍”的政策,每逢灾荒之年便将大批流民编入军队,同时选拔各地精兵组织编制禁军。这些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地方上的政治不稳定因素。同时为了防御周边部族政权的侵扰,北宋又得在边疆大量囤兵以备不测。这样便使得北宋军队的人数不断扩张,在短短一个世纪之内增幅几近六倍,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北宋政府在军事布局上实行“守内虚外”的布局,将禁军分为两批,其中一半驻防京畿地区。为防止军事将领凭借手中的军权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威胁中央,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将禁军的统领大权直接掌于己手,并通过颁布“更戍法”命令各批禁军轮流驻防京畿,调动相当频繁,“兵不识将,将不知兵”也无可避免的成为了日后北宋的军事软肋。这就是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重要表现,“三冗”之一——“冗兵”。
再看行政方面,为了防止官员权力过于集中,难以节制,从开国起北宋政府便开始推行“一职多官”的官员人事制度,同时为了有效地扩大北宋王朝的统治基础,朝廷在科举制度上开始进行“扩招”,恩萌也是当时读书人获得仕途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这一系列官员选拔机制,北宋的官僚机构显得比前朝更为庞大和臃肿。随之而来,人浮于事,推诿扯皮,行政效率低下,腐败滋生,逐步发展成为制约北宋社会发展的瓶颈。此之谓“三冗”之二——“冗官”。
军事和行政上的冗杂直接作用于经济便造成了“三冗”之三——“冗费”。这其中军费的开支尤为巨大,占到财政收入总和的70%~80%,其次是行政开支,即各级官员的俸禄,再加上皇室的建设开支,这一开支尤其在仁宗时期增长显著。除此之外,为了与周边部族政权维持相对稳定和平,北宋朝廷每年还要给予大量岁币于辽,虽然岁币中也有相应量的实物,主要还是货币。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北宋面临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具体情况参阅课本41页之表格)。
子目二:内忧外患
这一子目可以看作是北宋中期一系列社会危机集中的直接表现。首先是封建社会的固有矛盾开始激化,土地兼并又一次加剧,这一趋势直接导致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产生。这可以说是“内忧”的最集中体现。
除了内部的政局动荡之外,北宋的边疆也很是不太平。周边的辽、西夏两大部族政权对北宋虎视眈眈。而北宋的军事体制却在与部族政权的对峙过程中暴露出它另一重大缺陷——调兵与统兵之权的分离。此举本意旨在防止将帅的独断专权威胁中央,并借机削弱宰相对军事的权力掌控。然而这却大大降低了北宋的军队的军事效率,也使得辽和西夏有机可乘。北宋与两大部族政权的作战败多胜少,即使取得了“澶渊大捷”这样的军事胜利,在政治上仍是北宋处于不利地位,通过“澶渊之盟”辽从北宋获得了大量“岁币”,西夏随即效仿,同样获得了“岁币”。“岁币”虽然用钱买来了双方的和平,但却加重了北宋王朝的财政危机,进而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可以说北宋发展到中期内忧外患相互交织,北宋政府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至于“澶渊大捷”,北宋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自身军事体制的缺陷并未就此得到有效克服,相反的,北宋自开国时就有“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这些都是导致北宋在取得军事胜利的同时政治上却陷于被动的重要原因。
子目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自仁宗时期北宋与西夏作战北宋失利后,伴随着岁币负担加大而来的是更加严重的社会危机。北宋朝廷的许多名臣良相都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向仁宗提出改革要求。这其中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表现最为积极和坚定。范仲淹综合了多年的改革意见,并有所补充发挥,作《答手诏条陈十事》上奏仁宗,在仁宗的支持下于庆历三年(1044)开始推行改革,史称“庆历新政”。
范仲淹在新政一开始便把改革的重心放在政治领域。主要的举措便是裁汰冗官,特别是那些贪污、无能、老朽和病患的官员则更为严厉。他的改革举措可谓雷厉风行,不惧阻挠。但是政治改革的结果是触动了许多贵族权势的利益,他们对改革施加的阻力日甚一日。最终使得皇帝的改革决心也开始动摇,并将范仲淹等改革派以种种莫须有的罪名贬谪。范仲淹在悲愤之际留下了千古名作《岳阳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