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 让备课更高效、教学更轻松!
网站地图
师梦圆
师梦圆高中历史教材同步人民版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 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下载详情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优质课教案设计

  • 下载地址
  • 内容预览
下载说明

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师梦圆微信客服

内容预览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教案优质课下载

重点: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难点:孙中山进行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公允评价孙中山。

教学目标:基础性目标:概述孙中山从救人到救国、从改良到革命、从揖美到联俄的三次重要转身,三次转身中既体现了孙中山个人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也体现了局势和潮流的发展变迁。

发展性目标:公允评价孙中山,学会运用一定的思路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启发式教学、讲授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展现黑色PPT背景,配以顾城名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帝国迅速坠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深渊,在此暗黑的背景下,中国前仆后继地涌现了一批仁人志士,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执着的双眼,为中国寻找着光明,孙中山就是其中一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把目光聚焦于孙中山,来探究和梳理孙中山是通过怎么样的三次转身,养成了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身份地位。

【设计意图1】:本课PPT背景有强烈的象征意义。随着民主革命的推进,PPT背景从暗到明,象征近代中国社会背景的变化。导入部分以顾城名句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形象刻画,导入孙中山在黑暗的近代社会通过民主革命为中国寻找光明。

新课讲授:

1866年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接受传统私塾教育;1879年13岁时哥哥孙眉将他带到美国檀香山,接受西式教育;由于哥哥不同意孙中山信仰基督教,1883年17岁被送回广东,后辗转于广东、香港一带读书学习。丰富的经历,广博的见识为孙中山打开了视野,涵养了孙中山的世界意识和先进理念,为其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即今天香港大学,此后于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辗转行医。由于医术颇佳,在当地备受好评。由于医术颇佳,在当地备受好评,可谓是名利双收。然而就是在学医到从医的几年中,孙中山逐渐对政治有所觉悟,并在身体力行中意识到,医生治病救人是有限的,政治家治国才能救万民于水火。孙中山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将这段经历称作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这些思想动向,实际上为孙中山的职业转变奠定了基础。1894年,孙中山舍弃家业,从广东一带出现突然在了京城。这也标志着孙中山完成了从救人到救国的转身。此后,为黑暗的中国寻找光明的道路上,又多了一份子,并终究发展成为领路人。

设问:孙中山突然来京,有何目的?他的目的达到了吗?有没有同学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1894年孙中山北上进京,目的在于求见、上书给当时的晚清要员李鸿章,孙中山通过关系找到上海名流郑观应、王韬作为引荐,并精心写就了《上李傅相书》,在书中进言,西方富强之本,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通,并希望李鸿章推动清廷内部改革。

设问:从课文59页内容来看,作为晚清第一股肱之臣的李鸿章是如何应对这位殷切热血的青年呢?学生回答。

这样一种结果,实际上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则,当时的孙中山仅仅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李中堂的门第实在有点高,不受接见也是情理之中;二则,孙中山的进言内容早已不新鲜,郑观应、冯桂芬等早期维新思想家早有成熟方案。更重要的是,李鸿章很忙,忙于什么呢?1894年4月朝鲜东学党起义,李鸿章决意“遣兵代剿”而忙于军务。

因此,李鸿章没有接见孙中山,年轻气盛的孙中山遭到了冷遇和打击。失望落寞的孙中山认为"改良祖国"不能用"和平手段",须"易以强迫",放弃对清廷幻想的孙中山决绝地走上了反清革命道路。这也成就了孙中山民主革命先行者养成道路的第二个重要转身。在改良主义盛行的当时社会,孙中山较早地举起革命的大旗,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引领了另一条通向光明的路途,给了中国人民新的希望与选择。

这是我们教材秉持的观点,然而有些时候史实并不是那么明晰,因此也就存在争鸣的空间。我们不妨做一个了解:(展示材料)

第一种观点认为孙中山曾寄希望于清政府内部改良,包括教材也持这种观点;第二种观点则认为孙中山革命思想早已深种,所谓进京劝改良实为探革命条件是否成熟的虚实,各有其所持依据。

设问:孙中山到底是否曾存有改良的思想呢?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同学们史料实证的史学素养,一般认为,史料实证要经过考察渊源,包括考察史料出处、真伪、作者专业性等,推敲逻辑,比较检验,正视反证这几个流程。至于孙中山到底是否有改良思想,至今仍处于争鸣之中,未有定论。

【设计意图2】:通过史学争鸣1的论述和学生讨论环节,使学生认识到史学领域有些史实有待厘清,需要进行史料实证,此处为实证方法小组探究和教师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史学素养。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