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8课“从开眼看世界”到维新变法》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人教版的教材第五、六单元内容为《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在一轮复习中,整合教材内容,以“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特色之路”为主题,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具体分为三个小专题:“因时而变——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顺势而为——近代后期中国思想的发展”“特色之路——现代中国思想的探索”。主题“因时而变——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承接《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课的内容,近代前期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下的思想探索就是“经世致用”思想的具体表现。与此同时下接主题“顺势而为——近代后期中国思想的发展”,前期思想探索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后期的共产党人探索出自己的救亡、发展之路,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近代前期思想讲述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等知识,内容多、跨度大,同时还涉及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内容,然而在专题史的课程体系下,不便于学生整体认识,需要创设情境,统领三本书的内容,让学生从宏观上更好把握知识,此专题分三课时完成。
三、学情分析
我从2018年8月开始任教高三(7)班历史,在常接触中基本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高三(7)班(普通班)女孩子较多,整体氛围安静,如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启发,学生能跟上老师的步伐。学生基本掌握近代思想发展的具体史实,但不够扎实的,也未能自主构建学科的知识框架,形成体系,需要老师引导。从学科素养来说,她们初步掌握辨别、分析史料的基本方法。在课堂创设情境,加强学生阅读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加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证意识。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对文字材料阅读,时间轴,梳理近代前期各阶层探索的内容、进程。
2.通过对高考题目的探讨,分析,加深认识“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的内容。
3.通过对文字材料阅读,获取有效信息,整理辨析具体每一时期救亡主题的时代背景进行探讨。并通过高考题、文字材料分析题加强理解时代背景与主题的因果关系。
4.总结近代前期思想演变的历程、特点,理解近代先进中国人在实现“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分析这些思想局限性,运用所学内容去理解在近代后期的共产党人如何走自己的路的艰难不易,珍惜当下的生活,增强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
五、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近代社会各阶层救亡图存所作努力的线索
难点:近代中国的时代背景与救亡主题的因果关系
六、教学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基于这个思考,这个主题的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在一轮复习中,整合教材内容,以“因时而变——顺势而为——特色之路”为主题,复习近现代中国的思想演变历史。具体分为三个小专题:“因时而变——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顺势而为——近代后期中国思想发展”“特色之路——现代中国思想的探索”。以时间轴为线索,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新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构建主线。
专题一“因时而变——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的发展”分2课时完成。第1课时通过师生共同阅读材料、分析材料、自主归纳等方式,构建各阶层为挽救危局所作的思想探索的线索,落实各种思潮的基础知识;构建时代主题与思想探索的因果关系;分析近代前期各阶层探索的特点和局限性。第2课时以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实践及其发展为主线讲述;通过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主题构建:
教师活动1:展示材料,与学生一起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回应”,并提出问题:
1.中国在哪个时期是对现代化和西方化采取拒绝的态度?什么原因导致?
2.中国在哪个时期是对现代化和西方化采取接受的态度?具体有哪些内容?在思想层面上是怎样表达?
3.中国在哪个时期哪些史实是接受现代化、拒绝西方化?
材料: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作出了回应:拒绝现代化和西方化;接受两者;接受前者,拒绝后者。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