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北师大2003课标版《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教学重难点】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学环节
【有机引入】刚刚大家看了关于《辉煌中国》的片段,对此,你有何感想?厉害了,我的国!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人才培养需要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5课新中国的教育事业。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节选《辉煌中国》精彩片段,使学生直观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迅速发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以科技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引入新课。
【课标解读】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了解建国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革十年和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具体措施和取得的主要成就等,认识影响各个阶段教育发展的原因,认识教育与科技和经济的辩证关系;阅读史料联系现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在老师的解读下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目标上路,增强课堂学习的针对性。
【整体认知】学生课前结合学案和教材填写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四个时期的方针、措施和成果,课堂上通过表格检测预习情况,教师进行引导补充。再通过学生中优秀的思维导图中的新中国教育趋势图进行升华,并出示学生预习过程中提出的典型的疑惑,带着疑惑进入探究环节。
设计意图: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建构本课的内容体系,宏观了解新中国各个时期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和成果,提高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展现典型疑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分组探究】教师给出论题,学生选择或另立论题,并结合学案材料和教材、现实进行论证。
分组展示,形式不限。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阅读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史论结合的能力。
教师预测与准备
第一个论题: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与工业化的关系(可结合材料一、材料二)
材料一:“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用极大力气模仿苏联教育制度。这种模式强调训练实用科目中的科学人员,特别是在自然科学方面。于是中共改组了基督教会大学和国立大学的文理科系统,取而代之的是创办了20个新的科技院校和26个新的工程研究所。在大约200个高等教育机构中,只有13个是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二:经过抗日战争和内战的创伤,新中国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恢复经济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当时中国的人才资源极其匮乏。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人才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按照原有工科院校的招生规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只能向国家输送 4 -5 万名毕业生,不足当时工业建设所需人才的 25%。
——《建国初期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新中国初期的教育与工业化的关系这个论题,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新中国的教育背景(需求)和措施(是否满足需求),再将二者联系起来论证。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亟待恢复和发展经济。这时我们主要学习苏联模式,经济上大力发展工业,但工业化人才极其匮乏。因此教育上对大学院校进行调整,增加科技院校和工程研究所,扩大工科院系的招生规模,教育向工农子女开门,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提高工农的素质和技术。在毛泽东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这时期的教育为工业化培养大批新生骨干力量。综上所述,建国初期的教育体现了工业化的诉求。
(课堂实况:学生通过讨论,联系教材和材料,展示论点、论证观点,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第二个论题:文革对教育事业的破坏(可结合材料三到材料六)
材料三:1975年,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高中后教育的比例中国仅为1%,而美国为25.3%,苏联为9.3%,日本为7.3%,韩国为6.9%。
——范文曜、王建《优先发展 奠基未来——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教育》
二战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1952196319701976产值?304507****417材料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