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鲁教五四学制2011课标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最新教案优质课下载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漫长而曲折,读书较多的学生可能会对历史上某一个时间段或者某一个人物有所了解,如麦哲伦,如加加林。大部分孩子了解不多。授课要体现出漫长,还要体现出认知的进步,更要体现出不同的困难,因此要挑选几个有代表性地时间段来体现。
地球对人类而言非常庞大,还子们对地球大小的数据认知没有明确概念。因此引导孩子了解如何描述地球大小之后,重点突出地球相对于人类的大,以及在宇宙中的小,让学生对地球大小有一个辩证地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地球的形状,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应该用科学的方式和方法多方面论证一个结论;通过对比地球与黄海明珠、操场、以及宇宙的差别,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科学认知观、辩证认知观,树立不惧困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像太阳、地球和月亮一样大大小小的星球,它们美丽而又神秘,而能够孕育生命的就是这颗蓝色的星球-----地球。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我们都知道地球是球体,而这个极其简单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之谜。让我们伴随这首敕勒歌穿越到亘古荒凉的年代,感受一下古人眼中的大地。
学生齐读《敕勒歌》
这是一首北朝民歌,反映出了中国自远古以来很长时期人们对大地的认识,同学们请看注释。
古人眼中的天和地是什么形状的?
为什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视野范围狭小,于是人们便把看到的想象成整个大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不断扩大,一些善于观察的人发现海上来去的帆船在视野中的范围是发生变化的,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又产生了质疑:大地到底是个平面还是曲面?让我们动动手,做个实验来寻找答案。
师生配合做帆船行驶的实验,学生观察并描述视野中的帆船发生的变化。
看来我们的实验结果解答了古人的质疑,大地并不是平面,而像一个倒扣的盘子,于是就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这个认识比天圆地方有了巨大的进步。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也在变化着。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同学们知道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播放月食成因和过程的视频验证。
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推测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
可是有人对这个结论产生怀疑。其中可能有哪些原因呢?学生先思考,后讨论。再相互交流、教师总结。
面对怀疑,如果你是亚里士多德会怎么做?
亚里士多德始终坚持自己的结论,但苦于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直到1519年,著名的航海家麦哲伦用实际行动结束了人们关于地方、地平和地圆的争论。让我们跟随船队一起来环球航行。
播放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后,学生查阅地图找出船队依次经过的大洋。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球体。麦哲伦航行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是如何面对的呢?请同学们看视频。
播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