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敢于实践的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一)教学重点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描述地球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中的四个关键点。
七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并不陌生,但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社会生活经验也较为肤浅,对地球和地球仪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很少,对教材知识的学习、理解和应用比较困难。
老师需要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以下几个问题:
1、 语言专业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2、 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阅读地图困难;
3、 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水平方面欠缺,进而影响学习动力。
从另一方面看,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新鲜感,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积极性高;并且教材编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挖掘、开发学生的潜能,这样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为什么有如此感慨呢?(引导学生思考,由于我们身处一隅,无法弄清地球全貌,只能作出各种猜测)
过渡: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是因为地球太大,而我们太渺小,所以很难“亲眼目睹”它的全貌。那地球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研究地球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地球。
【新课教学】
讲述航天英雄杨利伟遨游太空,并提问:杨利伟在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
总结: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这样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但是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
课堂活动1 忆历程──认识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课本图1.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或直接看教材图)
讨论: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样的认识?
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的形状推测地球是个球体──麦哲伦环球航行实践证明——地球卫星照片科学证明
直觉 观察 臆想 证实
【设计说明】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是观察图片和发挥想象,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这样能够深刻地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的艰辛。
教师提问: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经历了由片面认识到猜想到实践,由错误认识到真理的漫长岁月,并付出了巨大代价。对此,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告诉我们:
1、科学研究需要经过探索过程,从猜想到实践;
2、做任何事情要敢于克服困难、执着追求;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科学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
关于教学过程的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业布置】
利用生活体验、其他学科知识或上网等渠道,找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一些证据。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启发
球体
证据
2、大小
平均半径——6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