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2011课标版《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新课标教案优质课下载
2. 理解地球公转轨道特点。
3.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关系 -- 黄赤交角及其直接影响。
4. 分析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交替、不同经度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移)。
5. 分析地球公转运动产生的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变化)。
6. 学会计算地方时、区时、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如何变化。
7. 学会阅读和分析各种图像,尤其是各种光照图的判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方向、周期、速度)和相关概念(太阳日与恒星日、地方时和区时、冬至日和夏至日)。
2.学会通过读图、观察动画演示、观察并参与模拟演示等方法分析地球的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材内容及分析】
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本章内容的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分析 ” 一词,表明本条 “ 标准 ” 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即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教材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包括自转和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 概念(旋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地球公转轨道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从昼夜的产生、昼夜更替和地方时的产生层层推进,并具体分析时区的划分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先从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再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教材配备了很多图片,让学习者通过读图来完成认知,提高空间思维能力。(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移和地转偏向力这一地理意义在教材中未作介绍,但在《新课程标准解读》一书中有相关内容,并且考虑到在以后的学习中多次要用到这个知识,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补充这一知识点。)
本节内容重点难点众多,重点主要有:
1.理解和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征。
2.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和国际日界线两侧日期的变更方法。
3.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4.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5.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难点主要有:
1.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和太阳日
2.区时的计算
3.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4.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