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科学·技术·社会酶为生活添姿彩》精品教案优质课下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真实可信,但它不是绝对真理,科学知识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激发科学兴趣,感受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及PPT演示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创设意图(概念教学的体现)
创设情境
引入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物质,那就是酶。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酶啊?举一些例子呢?
“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我们想一想,当我们吃饭的时候,如果慢慢咀嚼的话,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啊?
对,这是为什么呢?
很好,那加酶的洗衣粉与普通的洗衣粉相比,洗衣服会更干净吗?
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跟酶有关的例子,比如胃消化不好的时候,医生会给病人开些“多酶片”,帮助消化;还有我们检查肝功能使得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血液中的“转氨酶”,等等。学生思考后回答,听说过的,比如广告上的“加酶洗衣粉”、我们之前的学习中提到过的淀粉酶、脂肪酶。
感觉饭是甜的。
因为人的唾液中有唾液淀粉酶,可以把淀粉分解为有甜味的麦芽糖。
会的,因为洗衣粉中的“酶”可以促进脏东西的分解。
每位同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到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学生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实例出发,将“酶”的概念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容易使学生对于未知的概念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归属感,感觉到我知道它,它对于我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样学生更容易在心理上接受新的概念,产生亲切感,并想要通过继续学习了解更多关于“酶”的知识。提问我们说了这么多的酶,了解到了酶的广泛应用,那么“酶”到底是何种物质?在生物体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产生思考,激发起学习“酶”的热情。通过提问,将学生带领到对于“酶”本质的思考,引发冲突,激发兴趣。
教师逐一提供科学史上的材料,学生归纳总结首先,我们先来看看“酶”这个物质是如何被发现的。下面给大家出示一组酶发现过程的史料,我们来看看酶的发现过程。
材料1: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札尼的实验:将肉放在金属丝编的小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吞下,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肉块不见了。这说明了什么?
材料2:1836年,法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胃蛋白酶。这说明什么?
材料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实,从刀豆中提取的脲酶是蛋白质。这又能证明什么?
材料4:1982~1983年,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研究发现,有一种叫做RNase P的酶,这种酶由20%的蛋白质和80%的RNA组成。他们发现,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且提高了Mg2+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具有与该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得出少数RNA也具有催化作用,两人也因此而荣获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
材料1“将肉放在金属丝编的小笼内”,此时的胃无法直接进行机械碾磨,说明胃对食物除了物理性消化,而肉块不见了,说明还有化学性消化。
材料2说明这种化学性消化的作用物质可能是胃液中消化蛋白质(也就是实验中的肉)的蛋白酶。
材料3可以证明酶的本质是蛋白质。
材料4说明酶除了是蛋白质外,少数RNA也是酶。
通过展示酶的发现史上的部分材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是曲折的,但却始终没有中断,这体现出科学家们在科学问题上的独立思考、不盲目听信,启发学生要善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从概念教学上来说,“酶”的定义并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酶是什么,让学生对其定义进行死记硬背,而是从酶的最初发现来探讨酶的概念,从对实验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最后也是由学生总结出自己对于“酶”这个概念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酶”这个概念的学习,更符合人的认知过程。虽然这不是一个纯粹的探究过程,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究酶是什么,但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少了漫长且复杂的“苦思冥想”的过程,却掌握了探究的一般方法,这样更有利于课堂教学。
得出结论同学们,这就是一个酶发现过程的简单展示,从科学家的不断摸索中,我们可以发现“酶的概念”是个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的动态概念。前人的概念不一定就是绝对正确的,我们要善于质疑。纵观这些实验,请同学们讨论,总结一下有关酶的概念。
教师总结:酶是活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酶又称生物催化剂。
学生讨论、思考:酶可以促进生物体中反应得进行,大多数酶是蛋白质,有少数酶是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