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与其有关的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课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习了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在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的训练。为了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更好地学习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在学习之初,应让学生对生物课有充分的认识。本节课是整个初中生物课的绪论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生物学的意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物现象以及我国在生物科学领域中取得的重要成就,激起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和爱国热情,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知识方面: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及掌握的信息说明生物学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能力方面:
(1)通过观察录像、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在了解生物科学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2)通过介绍我国在生物科学发展中的成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生物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养成关注生活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初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及转变学习方式
1课时
体现生物多样性及前沿的多媒体课件;
有关试管婴儿和袁隆平杂交水稻、转基因动物。
一、情景激趣
屏幕显示画面:花园里百花齐放,当你和你的小狗在林间散步的时候,当蜜蜂在金黄的油菜花上嗡嗡唱的时候,当你在吃着新鲜的瓜果,喝着营养丰富的牛奶的时候,当你在医院接种疫苗,预防疾病的时候。
引出:从现在开始,我们将进入生物科学知识的海洋,探索生物世界的奥秘。自然地导入新课。
从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入手,向学生提出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积极性。
二、探究引趣
1.屏幕显示: 谈一谈:我们吃的食物主要有那些?你能说出几种身边的生物吗?让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得出:生物就在我们身边,人类也是其中的一员。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这些问题的提出,符合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生物的知识与生活的贴近,利于培养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2.屏幕显示动态画面:“女孩丽丽正在注射疫苗”并出示系列问题:①看到画面你想到了什么?②你注射过哪些疫苗?③为什么要注射疫苗?④你知道疫苗是怎样研制出来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总结分析:科学家根据能引起人类疾病的生物的特点,研制出防病的疫苗,通过接种疫苗可以预防一些疾病。
通过以上事例分析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明白医学的贡献与生物学发展的密切联系。
3.屏幕出示资料:袁隆平和杂交水稻: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年,他在稻田中偶然发现了几株表现出杂交优势的水稻,萌生了利用杂交水稻的办法培育高产水稻的想法。他历尽千辛万苦,利用9年时间,在世界上成功地培育出杂交水稻。自1976年推广以来,为国家增产的稻谷达1千多亿千克,增加经济收入近300亿元。质疑:你知道袁隆平爷爷吗?他为生物科学做出了什么贡献?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介绍袁隆平。可以小组成员相互合作补充。读完资料后,让学生谈感想和启发,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从现在开始便树立投入生物科学研究的信心,同时认识到生物科学应用于农业发展。
6.自由发言: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科学研究的成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搜集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通过观看录像和自由发言,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生物学研究的成就,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意识。适时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回顾总结
质疑: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交流,你对生物学有何认识?你打算今后如何学习生物课?你有什么远大理想?
学生稍加思考后,相互交流。
质疑:你知道子女为什么长的像父母吗?你知道遗传工程吗?…
最后总结:生物科学神奇奥妙,趣味无穷,等待大家去探究。
让学生了解生物科研的新成果以及生物科学的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树立学好生物学造福人类的决心。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中,选择富有生物学内涵的,有现实意义的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内容作为学习材料,为学生有效地从事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创造必要条件。 本节课旨在把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引入学科的轨道,因此若在课外上课,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处在大自然中,引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对生物学的兴致。我想课堂效果会更好,以后应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