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优质课教案下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悟科学知识源于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品质和细嚼慢咽的良好饮食习惯,并强化安全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制定和实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难点: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
3、教学准备实验材料用具:馒头,小刀, 酒精灯,铁架台(铁夹,石棉网),试管4个标号、试管架1个、滴管2个、玻璃棒2根、清水、唾液、稀碘液、温度计、大小烧杯3个、量筒2个,小刀、火柴,棉絮,镊子等。。
4、教学策略探究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讨论法、学生自主学习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5、教学过程
本实验将几个变量根据作用融合在一起进行探究。考虑到实验设计比较综合和学生的实际探究水平,因此,在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尝试对实验设计进行如下调整,效果很好。
一、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
课前布置,让学生回家细细咀嚼一小块馒头,体验其中的变化,或者在课堂上请一位学生尝试一下馒头并要他说出在细嚼后的感觉。课堂上教师又在馒头上滴了几滴碘液,让学生观察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滴碘液的部分馒头变为蓝色,这是为什呢?因为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老师再给学生提供一个已知条件:淀粉本身是没有甜味的。将这位同学咀嚼馒头变甜的体验、和上述实验结论馒头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老师提供的这个已知条件,三者联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样的猜想呢?由此引导学生推理:馒头变甜可能是因为馒头中淀粉在口腔的环境中发生了改变。
(教师板书:馒头变甜是淀粉发生了变化。)
让学生连续做几个细细咀嚼馒头的动作,来亲身体验咀嚼过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结构或者物质参与了该过程,教师提出问题,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和唾液参与了该过程。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推测:假设我们的第一个猜想是成立的,那你认为馒头的变甜与其中的哪一个因素有关呢?这时,学生会做出不同的猜想,有的认为是牙齿的咀嚼、有的认为是舌的搅拌,有的认为是唾液,还有的同学认为与三者都有关系。上述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4种假设:….
二、口腔中做实验的不可操作性和模拟实验的必要性
馒头的变甜在口腔环境中完成,口腔是一个天然的实验场所。假设我们现在要探究其中的一个问题——馒头的变甜是否与唾液有关,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利用口腔这个天然的实验场所设计一个最简单的实验呢?同学们根据唾液这个变量,在口腔中设置两个环境一个有唾液,一个没有唾液为对照实验,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具备。这个实验具有操作性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在吃东西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出来,无法控制没有唾液这个条件,由此该方案不可操作。同样,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对馒头变化的影响也是无法在口腔中进行,所以我们必须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进行。
三、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全班分为19小组,分别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唾液对馒头变化的影响。
每3人为一个小组,并确定一个小组长,各组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一人专门负责收集唾液(教师讲解方法);一人专门负责温度的控制;小组长负责实验操作,记录等)。明确了自己探究的问题后,对给定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材料用具:馒头,酒精灯,铁架台(试管夹,石棉网),试管4个标号、试管架1个,滴管2个、玻璃棒2根、清水、唾液、稀碘液、温度计、大小烧杯3个、量筒2个、小刀、火柴,棉絮,镊子等。
实验装置图
1、多媒体展示“友情提示”:1.淀粉遇碘变蓝,淀粉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不变蓝。2.清水加热的温度是多少?为什么?3.本实验需要8分钟的反应时间,在此期间,你如何保证温度的恒定?4.待试管冷却后滴加稀碘液。
四、交流和完善实验方案
小组交流按照如下的程序进行:①本小组验证的假设是什么?②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是什么?③预测的实验结果是什么?
交流时要求同学认真倾听,交流完毕,本小组同学对实验方案进行补充、完善,其他小组同学质疑并找出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
每小组分别派出一名代表进行交流,交流时并将实验方案以图解的形式画在黑板上,各小组根据实验的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