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指导思想:围绕重要概念,引导学生在“直观事实”中“初形概念”。
本节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物质的运输》的第一节。该章后面的三节是:“血流的管道——血管”、“输送血液的泵——心脏”和“输血和血型”。《课标》指出本章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和血液,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废物和激素等物质。”围绕该重要概念,教材中该章教学内容设计了多个观察活动,图解分析如下:
教材分析导图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策略:
1.从“循环系统”整体出发,带着建构整体概念的目标进行分散式教学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重要概念的下位概念分布于前三节中,在教学主要内容的设置上,这三节的逻辑顺序都是:
本节是本章的起始课,从整体概念建构的角度,需从“人体内物质需要运输”这个角度,引导学生首先建立对循环系统这一由心脏、血管和血液共同组成的整体的宏观认识,然后再进入新课学习。从概念的内涵之一——循环系统的“功能”上说,本节课的核心“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是该概念的基础和关键,需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血液具有运输功能”的内涵。
2. 在观察事实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结构”到“功能”全面认识血液 概念的形成是在感知事实素材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活动加工形成的。本节课是典型的从分析生物学事实到初步形成生物学概念要点的课,需要我们在有限的条件下,提供机会,组织学生亲眼去发现事实,帮助学生分析事实并抽提其中的概念信息。所以,本节课的主线是从“分散式”结构事实到“整体性”功能概念。本节课及后两节课在教学流程上都是:观察(结构事实)→分析(数据或现象)→归纳小结(观念或要点)。
学生大多都有抽血化验的经历,对血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血液在体内是不停流动的,知道失血过多会死亡,知道血液化验结果能反应出健康上的问题,但他们大都不知道血液的成分及功能。可以说,他们对血液既熟悉有陌生。
策略:选择素材时多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入手,激发学生探究血液成分,分析血液功能的兴趣。这也是生态课堂的基本要求。
1.知识目标
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血细胞形态。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理解血液的主要功能。
3.情感目标
感受血液的重要性(为第四节“无偿献血的意义”做好铺垫)。
血液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并识别血细胞。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优点:
1.本节课在设计教学时围绕课标重要概念,用概念图分析教材内容,准确地找到教学主线,把握教学重难点。
2. 科学概念的形成,要有经典的事实支撑,本节课通过直观性的教学手段,用问题引导学生在事实中抽提信息进行思维加工,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3. 本节课在学生活动方面,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
缺点:
1.板书设计上的完整性还有所欠缺。
2.部分教学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磨。
3.对于学生回答不准确的地方没能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