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案优质课下载
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包括“中心法则的提出及其发展”和“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两大部分内容。中心法则是生物学的核心规律,是对基因、蛋白质以及性状三者关系的总结。而“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现代遗传学的关键内容之一,是对DNA结构、复制及表达等知识的具体应用。学习了这些内容,学生才能在生物性状遗传和变异的复杂现象中,懂得遗传和变异的实质及规律。它既是有关蛋白质基础知识的应用,又是遗传和生物变异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也是对前面知识做出的总结和升华。而教材中的第一个实例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形成原因的分析,更是与本模块第1章遥相呼应,对比孟德尔预言的遗传因子控制性状的经典遗传学理论,当今技术的发展已经将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通过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水平上的解释,学生可以切实感受到科学前进的步伐。在对科学史的评价与补充、对教材资料的分析以及对科学观点进行批判性评价的过程中,应侧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所具备的先前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可能有的错误概念等将对定位教学目标具有现实意义,实际的学习内容和任务活动均与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密切相关。首先,学生在生活中通过报纸、杂志、电影、广播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在初中学段,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1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学习也让学生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体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此外,学生在必修1的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的学习后认识到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并在必修2第4章《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的学习后了解了基因到蛋白质的转换过程。虽然学习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学生缺乏对于“基因——蛋白质——生物体性状”这三者关系的整体认识,本章节将帮助学生整合已有的知识,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整体认识。
高一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资料分析能力,能够从实例中归纳总结出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但对于一些既定的观点,尚缺乏批判性的认识,因此需要教师给予一定引导作为支架,在其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更客观、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剖析观点。
最后,学生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前可能会存在“基因能够决定性状”、“基因仅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来控制性状”、“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等顽固的前科学概念,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教学环节中进行重点突破。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解释中心法则并描绘图解。
2.举例说明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区别细胞质基因与细胞核基因。
能力目标:1.尝试辩证的看待生物科学观点。
2.尝试客观的描述资料并用准确的术语阐明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层层深入的过程。
2.形成初步的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中心法则。
2.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难点:1.基因、蛋白质与性状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逻辑呈现】
本节课在启发式教学的思想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设情景,采取问题(任务)驱动教学以及探究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我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互助交流——群体提升的主要教学流程,设计问题(任务)来驱动教学、驱动学生思考,教师的角色主要是引导、纠错、解惑和启发。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构建和本节课新知之间的联系,主动搭建出新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并且能够在小组合作和探究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学案中的主要内容。(详见导学案)(一)承上启下,创设情境(复习导入)【提问1】在本模块的学习中,我们一直在围绕遗传这个话题,而在遗传中,就不免要提到我们非常熟悉而又非常重要的核心概念——基因。那么,回忆我们之前学习的内容,什么是基因?
【探究活动1】围绕“基因”,我们学习了非常多的内容,现在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头脑风暴,请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纸,写下你所能想到的有关基因的生物学原理、过程和应用。
每名同学完成任务后进行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头脑风暴的结果。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