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科学家的故事”的内容。教材在前面两节课,即“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和“从种到界”的基础上,用一页的篇幅叙述了林奈先生的故事、成就以及生物命名法——双名法。
教材中的内容较为简略,所以,我查阅了大量有关于林奈先生的生平、成就以及生物分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史等方面的文献和资料,重新梳理之后,将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整合。我将林奈先生两大方面的成就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以生物分类学的内容“分类”、“鉴定”、“命名”为主线设计了学生活动,希望学生能在了解林奈先生的故事和成就的过程中,感受他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同时,对生物分类学这门学科也有更多的系统的了解。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他们已经尝试对生物进行了分类,并能说出现在使用的生物分类系统中的七个分类等级,即界、门、纲、目、科、属、种。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生物分类学这门学科的部分内容,也不了解林奈先生在生物分类学的发展上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不清楚学习生物分类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另外,八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交流意愿较少。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创设一个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因此将六种校园植物带进了课堂,也将它们作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素材,并且,以生物分类学的内容“分类”、“鉴定”、“命名”为主线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对生物进行分类,体验分类的方法和意义,并使用检索表鉴定六种校园植物,最后在学习了双名法知识的基础上,为六种校园植物制作标牌。活动的设计面向全体学生,可以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林奈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思想;
2.说出生物分类的主要依据以及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
(二)能力目标
1.尝试收集、分析林奈先生的个人资料;
2.尝试使用生物分类检索表鉴定某种生物;
3.制作校园植物的标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科学研究需要艰辛的付出,需要创新精神和好学的品质;
2.关注身边各种各样的生物。
重点:
1.描述林奈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的科学思想;
2.认同科学研究需要艰辛的付出,需要创新精神和好学的品质。
难点:
制作校园植物的标牌。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实物投影仪、文竹、马铃薯、《林奈传》、板书贴图和贴纸、校园植物标牌;
学习工具:
每人一份学历案;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一种校园植物(袖珍竹、吊兰、东云、锦晃星、家天竺葵、银边天竺葵中选其一)、九种生物卡片、一个空白植物标牌、一部手机(课前下载好“形色”APP)、一支记号笔。
1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展示已经制作好的校园植物的标牌。
展示摆在学生面前的六种校园植物,看看学生对它们是否认识,了解多少。
由上引出生物分类学这门学科,简单介绍该学科的主要内容以及在生物分类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如我国的李时珍和国外的林奈,导入新课。说出已知的校园植物的名称,如:马拉巴栗、月季、凤尾竹、柿树等。
说出自己对面前的这种植物的了解。
听讲。
从学生每天都会见到的校园植物导入,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校园植物的摆放,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补充生物分类学的内容和我国李时珍对生物进行分类的事例,帮助学生了解生物分类学这门学科,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为表格式,关于教学过程的更多环节详情请下载后观看
林奈和双名法
好学 给自然以秩序:界门纲目科属种
给万物以双名:属名 种加词 命名者姓名
Solanum tuberosum L.
不畏艰辛
创新
本节课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科学家的故事”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对前面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了解生物分类学这门学科的内容,能对生物分类学之父—林奈先生有更多的了解,从而认同科学研究需要艰辛的付出,需要创新精神和好学的品质。
了解生物分类学内容的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所以本节课以生物分类学的主要内容“分类”、“鉴定”和“命名”为主线设计了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也逐渐感受到进行生物分类学方面研究的不易,从而体会到林奈好学、不畏艰辛和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节课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和生物核心素养的提升。例如,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林奈先生的资料,课上用手机查找校园植物的信息,提升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通过让学生亲自对生物进行分类,提升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鉴定并为校园植物制作标牌,提升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手机软件、微课、学历案等多种学习工具,将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充分融合,课堂效率更高。
另外,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例如,课堂时间有限,一是没有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林奈先生的故事和科学研究经历,课上详细的解读较少,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林奈先生精神和品质的感受参差不齐。这些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