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教案优质课下载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以探究构建数学模型为主,因此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功底。本册为高中必修3第4章的内容,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对于这样的数学模型构建来说还是较有能力,能够把握的,最多需要一些小小的提示。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活动,而不用为他们讲解太多。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几种形式则较易于理解。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上一节课的知识掌握比较充分,才有利于这节课的进行。
三.教学设计思想: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这节的描述出现在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模块、第四部分《种群和群落》的第二项内容标准,即“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于能力层面的“模仿”水平和知识层面的“理解”水平。在活动建议里则提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一般规律。
⑵说明建构种群数量增长数学模型的方法。
2.能力目标:
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⑵运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认同数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⑵参与濒危生物保护措施与生物入侵防范措施的讨论,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⑴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⑵根据建构的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2.教学难点:
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六.教学方法:
1.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细菌繁殖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进行动态想象,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资料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比较“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
七.教学实施过程:
【多媒体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