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七年级上册《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使用及制作概念图的能力;
(2)通过启发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对学生进行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教育。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概念图的使用;
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概念图的制作。
(四)课型与时间
课型:新授课 时间:一课时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重视启发诱导为前提,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知识间的联系,教师先是课前通过教学资源平台给学生推送与本节课有关的预复习资料,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新课状态;然后课堂上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利用结构概念图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组建出新知识,使新知识的引入自然顺利。
(二)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微课视频,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在观看微课视频或动画演示时,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提出观察提纲:(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并绘制血液循环途径概念图。
(三)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要求学生在绘制概念图中,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笔来表示 (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四)最后教师配合动画演示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四、教学方法
(一)概念图教学。概念图是由美国心理学家Nova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是一种用于组织和表征知识的有用工具,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形成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这种把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地联系起来的空间结构图,叫做概念图。
(二)现代的教学观明确指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根据本节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采用谈话法启发引导学生寻找答案,通过边问、边讲、边绘图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
(三)教具和媒体应用 视频资源、PPT课件、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学助手等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 黄帝内经 》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那么血液循环在人体内的流动经过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路程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解开这个迷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