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3.功功率》集体备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在教材中,首先通过一些生活中做功的实例,通过“功效”来引入功。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理念,通过身边事例也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在确定了功的定义后,再梳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辨析哪些是做功的事例,哪些事例中又没有做功,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拓展出“不做功的三种情况”。然后,再由定性走向定量,给出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并通过相关练习巩固。
这样的教学过程看似行云流水,但是仔细想想还是存在不足。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教学流程看似主动探究,其实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因为这样的教学思路只是回答了“功是什么”,而没有回答“为什么要学习功这一概念”。
我们知道,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量的出现都有实际的需要,例如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一概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功”这一概念呢?我觉得只有厘清了这问题,“功”的出现才不会显得突兀。
从本质来说,功是反应能量变化的量度。但是在教材的知识顺序上,“功”是在?“机械能”的前面,也就是说在学习“功”时,同学们还没有正式学习“机械能”,这时候如果从“机械能变化“的角度来切入“功”会导致知识倒挂,容易使学生一知半解。
那么,如果进行功的学习呢?怎么能让功出现水到渠成,又怎么不会产生知识倒挂呢?
我觉得,可以采用从蒸汽机的最早使用――从矿井中提水来认识功。然后再拓展到水平推动物体,在这一阶段用“干活”这一口语化的语言来代指“功”,并通过探究认识到“干活”的多少与力和距离都有关系。再介绍物理学史上功的来源、物理学家是如何定义“功”的,明确其计算公式。接着,学生可以顺理成章地认识到做功需要两个因素。当学生了解做功的必要因素后,不做功的三种情况倒不必特别强调,通过具体事例考查即可。
简单地说,本节教学流程如下:
这样的教学过程,大体重演了功的历史,使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发展、形成过程,了解科学家探索物理规律的曲折。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机械功的两个要素,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公式及单位。
2.能计算机械功。
3.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功的两个要素,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2.通过功的定义,认识物理量的人为规定法和乘积定义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和探究,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以及功的计算。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学生积极的探究活动,知道“影响做功的两个因素”。
教学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