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网站免费注册后即可以下载,点击开通VIP会员可无限免费下载!
2、资料一般为word或PPT文档。建议使用IE9以上浏览器或360、谷歌、火狐浏览器浏览本站。
3、有任何下载问题,请联系微信客服。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人教A版2003课标版《阅读与思考函数概念的发展历程》公开课教案优质课下载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编号 )的研究成果。
根据习近平主席关于“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兼收并蓄,吸取国际先进经验,推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更高素质的人才... ...”的指示要求,高中阶段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在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众所周知,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拔尖人才?”这个问题是当今教育界和全社会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如陶西平所言:“正确解答‘钱学森之问’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对高中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式开展研究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无疑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一中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践行“三优”教育,通过优化教育技术、课程结构和育人手段培养学生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普通高中学术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验研究》自2016年立项以来,获得了成都市2017年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获四川省第六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一等奖;2018年新都一中被确认为“成都市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
培养途径
为铭章班研究性学习小组聘请多名大学教师为导师,形成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纵向衔接、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整合的培养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成长。
学校建设一批学生创客中心、机器人实验室、生命与科学体验馆,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形成创新人才基础培养链,构建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的工作体系。
(三)学校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合作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共建基地学校。
(四)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等为依托,学校结合实际自建或与其他学校共建创新实验室,挖掘和增强现有实验室的创新教育功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平台;与高校、企业合作建立生命与科学体验馆;组织学生到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重庆等高校研学,体验科研过程、获得科学精神的熏陶,培养专业志向、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应用技能。
(五)学校根据学校办学理念、学生发展和办学优势等探索建立系列化、特色化的区域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基础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形成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图谱。
1.与国家课程融合。根据国家课程方案,创造性地开设多元研修课程,尝试开设早培物理即科学研究课、早培艺术鉴赏、早培国学等课程。把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思维、方法渗透到学科学习中,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选择性学习机会和探究性学习平台,通过必修课、研究性课程学习以及科创活动、学科竞赛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培养基础扎实、学科特长突出、创新潜质好的高中学生。
2.与大学课程衔接。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课程与大学课程衔接,探索引入、开设大学先修课程。
3.与国际课程融通。学校针对国际青年物理学家大赛的规定的17个自主探究题目开设科学探究活动,特别是针对资优生或卓越学生的培养课程和培养模式,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4.与区域特色结合。学校与本区高校(西南石油大学)联合,创设拓展探究课程。
(六)创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方式
1.实行双导师制。学校为学生配备人生导师和课题导师。人生导师即班主任负责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高中生活和人生发展。课题导师由研究性课程教师和大学研究性教师组成,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指导学生三年内完成3个以上科学研究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科技部门和科协提供专业指导和协调支持。
2.加强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导师指导下,以研究性课题学习为主,尝试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拓展实验技能,养成创新能力。学校在实验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研究,激发学生在更高思维层次上开展学习。探索日常分散性研究和假期集中培训、个人自主研究和小组合作研究等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
3.实行选课制和走班制。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建设多元学生社团,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建立科学的选课制度,探索“走班制”教学,允许学生多次选择和跨班、跨年级选课,满足学生多元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参与设计课程,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量身设计课程和选择教师。
4.坚持多元评价。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动手操作、作品成果记录等多种手段,为每一个学员建立起成长档案,逐步建立起多元、动态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引导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
5.推动资源共享联动。建立学校之间学生交流学习与研究机制,与其他学校教师开展课程联动研发和课题联动研究,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专题研讨和交流,促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资源共享。
二、主要成果
(一)论文发表
徐瑞璟,张航凡,王倩,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一个改进的“光的折射”实验及由其展开的教学设计[J].》发表在《物理通报》,2017(03):57-60.ISSN509-4038,CN13-1084/04。
2.赵芸赫,张航凡,黄敏,马宇翰撰写的论文《Sagnac旋光效应及Sagnac偏振器件的设想[J].》发表在《物理实验》,2016,36(06):34-35+39.ISSN1005-4642,CN22-1144/04。
3.张航凡,古学岽,杨陈明浩,黄敏,赵芸赫撰写的论文《非惯性系中小球在液体管内运动的研究[J].》发表在《科技与创新》,2018(17):34-36+39.ISSN2095-6863,CN14-1369/N。
4.陈玥,周子淇,林美妤,黄敏,马宇翰,赵芸赫撰写的论文《振荡“星形”水滴的实验研究[J].》发表在《物理实验》,2017,37(11):36-40.ISSN1005-4642,CN22-1144/O4。